低碳生活的成本
    2009-04-09    作者:苟德平    来源:《商界时尚》

  在中国,低碳正在被描绘为一种时髦而有道德的生活方式。低碳的确是我们必将选择的未来,只是每一个准备践行低碳生活的潮人都应当知道,过一种低碳生活,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每一年的3月12日,都会有近300万中国人拿起铲子,加入到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义务植树活动中来。根据法律规定,年满11岁的中国公民每年至少要种植杨树、桉树、落叶松或者其他树种的树苗三株。
  许多树苗都种植在“三北防护林”,始建于1979年的这一防风防沙林带,计划总长4480千米,西起新疆西部,东至黑龙江东部,面积约占整个中国国土面积的42.4%。在外界看来,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中国新时期的“绿色长城”,如果它能在2050年如期完成,中国的森林面积将达到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2%,这片森林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碳吸收网,靠它来吸收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绰绰有余。
  对这个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来说,要实现碳中和,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比这个宏大的项目更好,更实用。但公众似乎对“义务植树”这样的活动没抱什么热情,潮流人士和富裕阶层对时髦的口号更感兴趣,也更愿亲身践行,比如,低碳生活。它听起来更全球化,更时尚,因而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垂青——在中国,绿色绝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更是个时尚话题,本质上,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人们更愿意将其作为一种潮流来对待。
  尽管低碳正在被描绘为一种时髦而有道德的生活方式,每一个准备践行低碳生活的潮人还是应当知道,过一种低碳生活,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社会服务基础欠缺

  潮人们面临的一项尴尬是,在目前的中国缺乏过上低碳生活的社会服务基础。即使你收入不菲,愿意为节能产品付出高昂的费用,还得具备专业的知识,防备商家的欺诈,很多时候,这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而且结局往往让人沮丧。以节能灯泡为例,一只节能灯泡大约要20多元,是普通灯泡的10倍,尽管它可以节省70%左右的电量,但本着环保而购买这种灯泡的消费者却一直在抱怨:它也许省电,但不省心,更不省钱。黯淡的灯光,易坏的寿命,都使得人们难以对它怀有好感。
  也许你为认为,为了低碳生活,一只灯泡带来的麻烦是可以忍受的。但如果要更彻底地践行低碳生活,你可能需要做得更远,比如,更节能的环保住宅,更绿色的装修材料,新能源的电器,混合动力的交通工具,等等。
  这是件更困难的事,鉴别那些激动人心的广告宣传,往往只能是付出代价之后。有很多使用过太阳能热水器的家庭都在网上晒过他们的“悲惨遭遇”,选择太阳能的原因,大多都是出于节能环保的理念,可是真实的遭遇却很悲惨。厂家的宣传上告诉消费者,只要阳光充足,太阳能热水器在冬天也能把水温加热到50℃左右,夏天可以加热到90℃以上,而人洗澡用的水温只要40℃就足够了。有很多家庭就是在购买了太阳能热水器后才发现:是的,夏天的水温够热,但并怎么用得着,冬天则完全看天气的脸色,阴天的热水只够洗手,天气好的日子,温度确实足够洗澡,却只够一个人用。
  环保系统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对低碳生活的实际热情,更多的流于口头的时尚表达。丰田的混合动力车普瑞斯在国外卖的不错,然而在中国,其销量却只能以惨淡来形容。普锐斯优点很多,造型前卫时尚、内饰极具科技感,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很省油,百公里油耗只有4升到5升,而且越堵车越省油,很适合城市代步。自从它上市以来,无论是媒体还是消费者,都对普锐斯节能环保表示出很高的关注,但是每年一两千辆的销量,证明了这种关注并未转化为现实。对现实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要多花十万多元为节能环保埋单是很难突破的心理障碍,毕竟这个价位可以选择很多更豪华更有面子的车型。

时尚化的低碳表达

  在北京的八达岭,由中国绿色碳基金营造的“碳汇林”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去那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对拥有私家车,经常需要坐飞机的中产阶层来说,购买碳汇林是低碳生活最好不过的选择。北京碳汇林的平均换算价格是每千元8.6吨,并不昂贵,购买之后还可以获得一张证书,目前已经有上百人购买过。
  主要针对商务人士的在线旅行服务网站携程网在去年也推出了一项“碳中和”服务:顾客预订机票时,网站将根据飞行里程告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相应的补偿选项。比如,飞行15000公里积分5000点,就可以换一棵树苗,再由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种在内蒙的沙漠地区。由于不需要额外花钱,而只是使用里程积分来做环保,顾客对这项服务的反馈很好,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2000多名顾客用积分换了树苗,这些树苗将由志愿者在今年4月种一种植在内蒙古的沙化土地上。
  能够实现减排总归是一件好事,不管它是在何处,以哪种方式来实现,都值得鼓励,用钱来进行“碳补偿”,对经济富裕,又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的人来说,是一种可行的选择。3月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周迅也亲自行动,向公众宣传这种碳补偿的还债方式。她用了一长串数字和一幅巨大的地图介绍自己的“碳足迹”:“我在2008年一年里飞了上海、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地,飞行里程共计149,483公里,折算成碳排放量总计19,493KG,并捐出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树苗238棵,一棵树25元,花了大概6000元。”
  由于工作太忙的原因,周迅没法亲自植树,而是委托NGO组织将这238棵树种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的植树基地。她说,“也许你没时间为了植树跑到内蒙古去,但你可以出一笔不多的费用委托专门的机构帮你植树,其实也就是在‘还债’,还给地球的债。”

并不乐观的前景

  对现阶段碳排放不多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要想在更大程度上选择低碳生活,预防将来的高碳生活,在现实上并不乐观。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曾在北京郊区为一位留德回国的教授建过一座可持续生态房的“豪宅”,没用一点钢筋水泥,如果房子拆了,地上还能种粮食。这座木结构洋楼,体现了环保建房的理念及其与乡村密切相关的可持续性。房屋选用了德国传统木结构别墅的设计,整体结构用不太贵的松木和杨木搭建,还用了大量回收的、旧房子拆建剩下的木头。墙体则是就地取材的草土墙———土来自花园里挖建水池刨出的土,屋瓦将使用纯天然的手工石瓦。但是这样的一座房屋,造价也高达40万。
  不独是房屋,更让人望而却步的挑战是,大量的消费品既不能循环使用,也不能用于合成其他的东西。更糟糕的是,制造这些消费品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剧毒化学物质。如果要保持低碳的洁癖,减少对商品的低赖,必然会影响到生活品质。
  更让人难堪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6年提供的一份报告表明,家畜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8%——比所有的运输系统排放量的总和还要多。肉类加工产生的巨大影响来自于燃料和化肥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与饲养方式,来自于经营屠宰场和肉类加工厂所需要的能量,还来自于家畜肥料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猪肉、羊肉和家禽的生产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牛肉生产带来的影响毫无疑问是最大的。
  统计显示,在2000年至2005之间,亚马逊河流域被砍伐的森林大多是因为经营奶牛牧场而被采伐掉的;其余的部分也是因为需要种植饲养奶牛的玉米和大豆而被砍伐掉。而奶牛一旦吃饱之后,就开始打嗝——非常频繁。一头奶牛在每天的打嗝时产生的甲烷气体高达130加仑,每吨甲烷吸收的热量是同重量的二氧化碳吸收的热量的20多倍。
  善待动物保护组织和环保组织一再呼吁人们减少对肉食的依赖,甚至,做个素食主义者。在这种巨大的排放量前面,如果你还保持肉食的习惯,那么所有低碳的努力都成了轻浮的作秀:当你的面前摆着一块牛排,而你还在津津乐道地计算自己的碳中和时,会不会有些讽刺?

  相关稿件
· 低碳产业的中国路径 2009-09-09
· 虚拟网络与现实对接 点点滴滴过低碳生活 2009-09-09
· 低碳经济,如何走近百姓生活? 2009-09-09
· 体验哥本哈根的低碳生活 2009-09-09
· 托尼•布莱尔:让我们共同选择低碳生活 200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