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低碳生活工程尚需政府“穿针引线”
    2009-09-08    本报记者:殷耀 赵仁伟 齐海山 晏国政 郭远明 康淼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采访中,相关人士认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公众个人的“小问题”往往因人口众多变成环境“大问题”。当前通过实现低碳生活,减少每个人的碳排放,已成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不仅要靠城市居民的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从中穿针引线。

    实现低碳生活已成社会工程

    众多受访专家、市民、政府官员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不仅应成为城市居民的自觉行动,更是一项社会工程。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白效明说,对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
    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会长马学禄认为,“低碳经济”,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发展新能源经济,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制造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还应关注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如何向低碳生活的目标转变,从生活习惯的各个细节上节约常规能源。其实,人们应该反思生活方式上哪些看似细微的消费习惯是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不良嗜好,查找日常经营活动、消费生活许多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行为中所存在的高能耗的巨大漏洞,这才是对“低碳经济”科学含义的全面理解。
    受访专家认为,尽管低碳生活的主体是城市居民,但不能把实现低碳生活的责任全部推给城市居民这一微小的社会细胞承担。正因为涉及到城市居民的方方面面,实现低碳生活才更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家庭直至市民个人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作为众多资源的拥有者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营造低碳生活环境引导健康生活方式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让公众知道和认识到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另外,公众的生活方式会在点滴之处积少成多,成为新时代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因此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营造低碳生活环境、促进公众改变生活方式十分必要。
    作为WWF“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保目前正在结合自己的产业结构特点,大力发展以新能源和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的低碳经济,更主要的是在市民中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城市和生态文明。
    今年,保定市印制低碳城市家庭行为手册,告诉普通公民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减少碳的排放。比如,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本地产产品,减少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把米浸泡20分钟后再用电饭锅煮,可缩短煮熬时间等等。
    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副会长魏凤枝说,通过这种方式,保定市让市民知道,只要用心,生活中处处都可环保,节约就是一种环保,也是减少碳排放必不可少的行为。
    太原市政府副秘书长崔树民告诉记者,太原市大力提倡科学健康的理念,构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新模式,并在餐饮、宾馆、商店、娱乐及相关行业制定和实施绿色消费标准。另外还坚持以人为本,普及绿色低碳知识,倡导科学合理、健康向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先进文化,使人们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形成按绿色标准办事的良好习惯。

    倡导低碳消费实现低碳生活

    魏凤枝等专家说,在推行低碳经济、全面实现低碳生活过程中,改变“面子消费、过度消费”等不良消费嗜好、促使城市居民消费模式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至关重要。其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首先,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消费者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在这些方面,国家正在逐步出台政策,比如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支持在开展节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为促进节能减排,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还有通过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等,但仍需加大推广、监督力度。当然政府机构也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
    其次,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制度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如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政策手段,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
    第三,规范媒体宣传行为,避免出现过度渲染“奢侈消费”、过度追求高消费的现象,引导大家做到适度消费、低碳消费。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低碳生活”,使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禁止无实用性的过度包装,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进一步弘扬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
    最后,社会组织是现代多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对促进低碳消费方式的全民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发挥其分布广且深入社会各阶层的优势,鼓励他们更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

  相关稿件
· 走中国特色低碳化之路 2009-09-07
·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需防大跃进现象 2009-09-07
· 我国低碳经济刚“起飞”若要“腾飞”须时日 2009-09-07
· 英商务大臣访华为低碳技术促销 2009-09-07
·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需防大跃进现象 2009-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