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 87 期 2012.10.15■■

在一些城市,原本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因物美价廉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谁给“特权”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如何保证失能、空巢、高龄和经济困难老人优先进入公办养老院,确保其履行其“托底”的职能?
公办养老院何以成特权机构?
 新闻回放
养老院门槛有多高?
新华网 2012-10-10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
1000老人仅17张床位 养老产业亟待提速
经济参考报 2012-07-27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但全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也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平均1000名老人仅拥有17张床位。
 视 频

何处安放一张养老的床

 微博声音
·网友“小雅的happyday”
  公办养老院也成了特权机构,如同经济适用房住的都是有钱人一样,什么时候学校、医院、住房等都能恢复到正常状态,那才是真的"和谐"呢!
·网友“黎永刚”
  期望公办养老院不会成为特权老人的蛋糕只会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公办养老院如是,公办幼儿园同样也如是。政府本身就是特权机构,它开办的养老院能去特权化?市场才是公平的。私人养老院收费昂贵,媒体还是查查要开办一间盈利的私人养老院要盖多少个公章先吧,不要再犯攻击私立幼儿园这低级错误了。
·网友“神人来人”
  离退休老干部应当要有公立养老机构,普通民众也要有这样的机构,要一视同仁,在这个问题上不应当有特权阶层。
·网友“心学门外汉”
  可参照建设公立医院标准,由ZF全面引导兴办公立高规格的养老院,集养老、医疗、安全保障于一体,把这当作利国利民的产业来发展。如此,一,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忧“老无所养”问题,人口红利取后也该实实在在地回馈一些。二,也可拓宽医疗卫生护理从业人员就业问题。如果做好,在世界上可独树一帜。
王石川:谁把养老院变成特权机构
  是谁把公办院变成了特权机构?首先是权力本身。虽退休但曾染指过权力的老人,他们有一定地位,或者有的老人虽然没有身份,但父以子贵、母以女贵,他们是权力链条的受益者;其次是势利的公办院负责人,他们看人下菜,以身份论需求。[详细]
汤嘉琛:养老院折射的“特权化生存”
  究其因,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公办养老院在允许自主经营后定位不清,出现了特权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办养老院缺乏公开透明的排队制度。[详细]
王聃:消除“特权养老”需回到断裂的原点
  巨大差距的客观存在,自然让公立养老机构成为稀缺的资源,成为部分人依靠特权争抢的东西。指摘“特权老人”现象,安抚其背后被撕裂的社会情绪,显然需要重新回到原点上来:老龄社会的程度在日益深化,但社会整体的服务配套水平却远远落在了后面,它才是“特权养老”出现的根本原因。[详细]
公办养老院应该保障谁?
唐钧:应重新定位公办养老机构
  公立养老机构应该回归其本色和本职。按照国际惯例,公立机构主要的社会职责是为贫穷和弱势的老年群体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因为他们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对于政府来说,这是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详细]
奚旭初:公办养老院要真正姓“公”
  公办养老院的不公,让一部分人占有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空间。社会福利事业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其目的是对初次分配拉大的贫富差距进行补充和修正,以扶危济困。[详细]
李长安:公办养老院变身 “特权院”角色错位
  从性质和定位上来说,公办养老院由于享受国家的财政补助,是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保障机构,因此应该是一种典型的公益性机构。其服务带有鲜明的公共服务色彩,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的目标。[详细]
公办养老院如何去特权化?
寇竹卿:公办养老院的“后门”须用改革封堵
  仅仅声讨权力或关系是不够的,它们只是养老旧秩序浮在表面的小部分。而仅仅认为只有政府才能实现养老福利的普及化,也是不全面的。养老市场的新秩序需要财政与民资达成共识,需要双方的坦诚合作。民资一直在等待利好,政府尚需响应。[详细]
任宇波:公办养老资源必须公平分配
  社区养老院床位少、空间小、位置偏、护理缺,几乎成了社区养老院的通病;“银发产业”在发达国家兴起了多年,在我国仍是个新兴产业,有需求、有市场,然而盈利差,产业链不完善。[详细]
朱胥男:公办养老院门槛应就低不就高
  在现阶段,除了要加快构建物质养老的社会框架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从供应方面解决公立养老院的“一床难求”,同时,还要尽快形成系统性的国家养老计划并使其尽快制度化和法律化,同时,在制度破冰、财政助力与地方政府的协作方面也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详细]
经济参考网综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美编:张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