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洞察 │ Comments
92期 “中国大妈”抢金启示
“五一”假期,“中国大妈”疯狂扫货。期间,国际金价出现企稳迹象,高盛也停止推荐做空黄金。分析师和专家学者都在强调风险。站在“中国大妈”的角度,彪悍抢金究竟是投资愚昧还是无可奈何?他们对于资产保值增值的强烈欲望和巨大需求,为何总是以“跟风抄底”的非理性方式释放?
2013-05-06
91期 尚德沉没,谁的教训?
一度风光无限的光伏业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大厦将倾。近日,无锡市中院依据《破产法》,对资不抵债的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尚德沉没,不只是施正荣的教训,更该从中反思并汲取教训的,是曾对其大包大揽呵护备至的地方政府,曾为其冒进添柴加薪乃至今日引火上身的商业银行,还有那些与它一样疯狂的光伏企业。 2013-03-25
90期 “铁老大”如何走向市场化
铁路体制改革迈出了市场化的步伐。在国务院机构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实行铁路政企分离成为铁路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然而,今日之中国铁路总公司仍需面对昨日的种种老问题,其市场化之后的债务、票价、经营等问题都为人瞩目。 2013-03-19
89期 疯炒新股缘何难遏制?
11月2日,首日上市的浙江世宝大幅高开505.43%,报15.62元。开盘不到1分钟,因换手率超50%被临时停盘,停盘价报16元,涨520.2%。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收18.75元,涨幅626.74%,全日换手率95.15%。管理层屡屡出招,为何依然挡不住新股被爆炒? 2012-11-05
88期 谁惯出了耐克的坏毛病
10月24日,北京市工商局首次对外披露了耐克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因一款售价高达1299元的篮球鞋搞“双重标准”,耐克公司被工商处以487万元罚款。不只是耐克公司,一些跨国公司对待中国的消费者与他们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完全是两副面孔。跨国公司管理南橘北枳谁之过? 2012-10-29
87期 公办养老院如何去特权化
在一些城市,原本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因物美价廉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谁给“特权”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如何保证失能、空巢、高龄和经济困难老人优先进入公办养老院,确保其履行其“托底”的职能? 2012-10-15
86期 按家庭计税,知难而退?
近日,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表态,“我国按家庭计征个税不可行”,原因在于“成本将会很高”。这道技术屏障究竟有多高?面对困难,改革就可以知难而退吗? 2012-07-24
85期 万柳地王预兆楼市回暖?
上周,经过46轮的激烈角逐,中赫置地为拿下万柳地块成为北京新地王。在很多人看来,地王再现,正是当下土地市场迅速回暖的写照。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土地市场的回暖会缓解财政的燃眉之急。 2012-07-17
84期 A股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出席2012陆家嘴论坛时表示,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经济体量确实需要一流的资本市场,来实现资产的有效定价和资源配置。A股距离“一流”目标还有多远?郭树清上任后一系列治市措施是否推进市场走向“第一”?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市场? 2012-07-10
83期 气候资源国有绊足民企?
6月14日,黑龙江省人大审议通过《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条例》明确规定,气候资源为国家所有,对气候资源探测将实行探测许可制度。《条例》中“风能太阳能属国有”被公众广泛质疑。气象部门为何要争夺气候资源开发的审批权?这会给企业带来哪些负担和成本? 2012-06-23
82期 摩根大通巨亏的警示
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近日在向监管部门提交的文件中披露20亿美元巨额交易亏损。此次20亿美元的亏损在不到6周内发生,吞噬了摩根大通其他部门赚来的利润。事件重新点燃投资者对华尔街继续采用冒险行为的担心,并引发外界再次呼吁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2012-05-16
81期 毒胶囊拷问制药业生态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江西、浙江一些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生产药用胶囊。“毒胶囊”拷问着企业的良心,企业为何为了几厘薄利就良心泯灭?“毒胶囊”拷问着行业监管,那一颗一颗铬超标胶囊如何堂而皇之地从上游企业进入下游企业,再迈入市场大门? 2012-04-17
80期 地方微调难撼中央决心
一些城市对楼市调控政策的调整引起舆论轩然大波。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堤溃蚁穴。幸而,中央政府在巩固本轮楼市调控效果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未来,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将进一步升级,如何坚持“两条腿”走路,如何精准打击投机而保障培育真实需求,仍在考验着宏观决策。 2012-02-27
79期 2012中国经济的危与安
似乎毋庸赘言,2012年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但这并不能掩饰中国经济在这一年中面对的种种困难:经济增速放缓,外部环境缺乏稳定性,外需疲软内需不振,通胀压力不减……中国经济要继续前行,就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深化改革的关系。 2012-02-02
78期 股市信心哪里来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到“提振股市信心”,六个字让A股收复2200点。一句话可以刺激一天行情,却不可能让股市摆脱低迷。中国的证券市场要重焕生机,仍然依赖于制度改革的深化,依赖于塑造既有利于融资也有利于投资的成熟市场。 2012-01-10
77期 米贵稻贱背后的失衡产业链
五常大米享誉全国,最高售价可达每斤199元,但是当地稻农卖给加工企业的收购价却不足2元。表面上看是米企坑农,深究其中,是一条失衡的产业链让米稻价格悬殊,掠夺了农民利益。而在这条产业链上,最值得深思的是,地方政府的担当与作为。 2012-01-04
76期 铁路政企分开需借外力
铁道部对于体制改革的积极态度值得称许,却无法令人雀跃。步入“深水区”的改革需要无比坚定的决心与魄力。而让铁道部放权,仅仅依靠铁道部的决心的与魄力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雄厚的外部力量来推进改革。 2011-12-27
75期 别让公益成了垄断护身符
在媒体报道国资委副主任邵宁首度提出“公益型国企”概念后,国资委匆忙纠正,称邵宁提出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不等于“公益型国企”。然而,遍观媒体报道,认为“ 国企改革走回头路”的真正误读者寥寥。舆论的担忧和指摘在于,别让公益成为垄断和企业妄为的挡箭牌。 2011-12-14
74期 银行行长为何羞谈高利润
重重保护的中国银行业竟成了在经济寒冬中傲立的腊梅,其利润之高,直让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坦言“不好意思公布”。为何“不好意思”?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赚钱太容易,翘着二郎腿,就能坐享丰沃利润;二是银行喝汤吃肉之时,其客户与投资者们正在苦苦煎熬。 2011-12-12
73期 人民币连跌探因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数日跌停,让习惯了人民币升值态势的国民感到些许恐慌。人民币贬值是海外机构“做空”中国所致,还是另有内在原因?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人民币连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清连跌背后的危机和契机。 2011-12-09
72期 货币政策预调微调怎么调
货币政策释放出明确的微调信号。央行在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在此之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0月份的贷款规模已经出现明显增加。货币政策如何进行预调微调,预调微调的方向及力度如何把握? 2011-11-28
71期 杜绝保障房建设以坑充数
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纵然艰巨亦被付诸现实。不过,关于“落实”的注脚有些含糊,先有媒体称三分之一保障房“挖坑待建”,住建部随即澄清,开工标准是规划设计的永久性建筑工程已进入地基基础的结构施工。坑和地基之别,有关部门很在意,于百姓却别无二致。对于后者,何时竣工交付使用才是正题。 2011-11-16
70期 地方债发行谨慎起航
长久以来,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在中国一直属于政策禁忌,此次四地试点是开拓地方融资渠道、推进其阳光融资的重要一步。但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看,尚不宜大规模放开地方债发行,也正因于此,实质性的改革还有待时日。 2011-10-27
69期 汇率法案:美国的算盘
美国很清楚人民币汇率绝非美国经济问题的根源,却仍要指手顿脚。汇率法案与其说是经济决策,莫若称为政治把戏——美国需要为自己的经济问题找到一只“替罪羊”。对于中国而言,既要坚决按照本国经济状况选择汇率政策和汇改节奏,也要做好反击准备。 2011-10-13
68期 民间借贷困局纾解之道
正在温州上演的民间借贷危机全国瞩目,盛传温州市政府将通过浙江省政府向央行申请600亿元的金融稳定再贷款。尽管温州银监局已澄清“央行注资”传言,但民间对于政府该不该“救市”、如何纾解温州困局的讨论仍如火如荼。 2011-10-12
67期 美式金融:泛滥成灾
大洋彼岸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活动已持续近一个月。抗议活动扑灭了华尔街的光环,将金融的狰狞面目暴露于世人面前,令人反思赌博气息愈加浓厚的金融业该何去何从。 2011-10-11
66期 民间信贷危机暗流涌动
长久以来,民间信贷在温州十分流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非常高,自律和信任支撑着民间信贷有序进行。然而,随着一连串温州老板“跑路”事件曝光,信任的大坝遭受冲击,不安和猜疑笼罩着这座信贷之城。一场民间信贷危机暗流涌动。 2011-09-28
65期 援欧的条件
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当然,购买欧债不能没有任何条件。中国应该以何种诉求、何种模式、在什么时机援助欧洲,实现中欧共赢,是援欧的关键性问题。 2011-09-23
64期 透过物价之眼看差距
《人民日报》近日刊载的有关中美物价水平对比的报道广受公众批驳。怨气何来?在于调查方法过于简单,使得比较结果不能代表真实的民生感受。尽管如此,剔除方法的因素,我们仍然能透过这次比较看到些许问题。 2011-09-15
63期 民间借贷:棒打不如疏导
民间借贷在信贷紧缩、投资渠道匮乏的背景下蓬勃发展。随着民间借贷的地域逐渐蔓延,规模不断扩大,利率持续走高,金融风险也在积聚,对“中国版次贷危机”的担忧油然而生。民间高息借贷行为虽然在我国不受法律保护,但不可否认,它的存在是顺应经济规律的行为。与其棒打,不如规范疏导。 2011-09-09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