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特权养老”需回到断裂的原点
2012-10-12   作者:王聃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
  银发社会的来临,让“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但不少公办养老院正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担“托底”功能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眼下,找关系“插队”入住公办养老院已成为行业潜规则。(10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
  这是一条带有很重撕裂感的新闻,在一个福利社会中,养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应体现出最基本的公平属性,而公立养老院作为政府提供的养老资源,更应该向那些“老无所依”的低收入老龄者倾斜。可现实的情形是,公立养老院资源无法被公平地分配,被有“特权”的老人争相占用,身份开始成为能否享受高水准养老服务的通行证,如此,怎能不衍生出公众的愤怒感和负面想象?公众会感慨养老之难,也会感慨特权影响的无所不至。
  我理解并感同身受于围观者的愤懑和不平,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较之“特权养老”的出现,仅仅指摘特权的巨大支配力仍旧是肤浅的。“特权养老”的出现,本质上源于不完善且畸形的养老市场。
  不妨回溯一下公立养老院的前世今生。民政资料显示,我国当前的公立养老院脱胎于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福利院,它主要以救助为目的,以城市中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三无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到上世纪80、90年代及其后,“三无老人”剧减,而城乡养老需求蓬勃上升,公立福利院开始接收自费老人。可它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公立养老机构只能满足少量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养老也是展示地方政绩的窗口,许多地方管理者更热衷于打造所谓的公立养老院样板工程,而对投入多、影响政绩甚微的民营养老机构关心不够。
  公立养老院稀少且被全力打造,民营养老机构数量虽多但不受管理者眷顾,如此,只能衍生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在服务水准上的极度不对称。少数的公立养老院因为承载着官员的政绩需要,多分布在城区,养老设备先进,收费低廉,常能享受到种种政策性便利,是养老的理想去处。而民营养老机构,出于天然的赢利考虑,它们追求的更是实际的利益而非“看得见的养老举动”,不仅设施相对简陋,收费偏高,且由于目前缺乏行业性的管理条例,其提供的养老服务也难言规范。
  巨大差距的客观存在,自然让公立养老机构成为稀缺的资源,成为部分人依靠特权争抢的东西。恰缘于此,权力与种种可支配力累加在一起,助推了“特权养老”的出现。
  指摘“特权老人”现象,安抚其背后被撕裂的社会情绪,显然需要重新回到原点上来:老龄社会的程度在日益深化,但社会整体的服务配套水平却远远落在了后面,它才是“特权养老”出现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这样,要阻止乃至消弭“特权养老”现象,当前的迫切任务,主要是减少公立、民营养老机构服务水准的差距。公立养老机构的数量需要增加,且服务提供要更公开透明,压缩“特权养老”现象的存在空间;而对于民营养老机构,既要加大资金与政策的扶植力度,促使其迅速发展。此外,还要提高准入门槛,以严格的管理保证养老产品的高质量,为公立养老院“祛魅”与“分流”。说到底,它指向的仍是公平与透明,考验的仍是公共管理的智慧。
  不完善的社会福利场中,必有特权者的魅影,“特权养老”现象再次验证了这个定律。只是,任何特权行为都有其发生的土壤,这是愤怒抱怨之外所不能被忽略的。对于“特权养老”,我们更须经由此,探讨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差距如何缩小,这是比愤怒更重要的事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养老院门槛有多高? 2012-10-10
· 延迟退休年龄能消除养老隐患吗 2012-09-29
· 社科院专家:以延迟退休应对养老金缺口不可行 2012-09-28
· 养老金缺口应由财政兜底 2012-09-28
· 龙头房企加速布局养老地产 2012-09-2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