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议论:教育部将重新核定大学学费标准
    2007-01-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针对“高校学费太高”的社会质疑,国家教育部日前表示,2007年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一旦该办法出台,高校收取学费就有了依据,教育部将根据新办法来重新核定现行的大学学费标准是否合理。

【各方观点】

【潇湘晨报】厘清权责方能重新核定大学学费标准[志灵]
    我以为,核定大学生培养成本必须建立在厘清权责的基础之上。首先需要厘清的是,高校发展的哪些支出可以计入大学生培养成本,因为这一划分背后隐藏的实则是学生学费缴纳与大学维持发展之间的权利划分和成本分担比例。可以肯定的是,由学费来分担的培养成本,至少应当只是教育成本,而不能包括行政成本以及其它非教育成本。 [详情]

【新华网】让大学生培养成本成为一本"明白账"[梁江涛]
    大学生培养成本应该是一本公众看得懂的“明白账”,而不是一本“糊涂账”。相关政府部门要同心协力破解高等教育收费过高的难题,让群众反映的“最困难的是升大学,考得起读不起”,“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永远成为历史。 [详情]
 
上海证券报成本核算不能成为涨价借口[作者:吕翔]
    我们毫不怀疑教育部门的客观公正,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高比降低对教育部门更为有利。一方面,成本提高学费标准必然提高,高校的资金缺口就会变小,教育部面临的来自高校的压力也会减小。另一方面,收费标准一旦提高,教育部自身所面临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难度和工作量就会降低。鉴于教育部门与学校自身千丝万缕的联系,成本核算不应由教育部门独立承担。 [详情]

中国网核定大学成本先要裁撤冗员[萧 锐]
    重新核定大学学费确实并不意味着要涨价,但是缘何公众偏偏就“误解”成涨价了呢?根据既往的经验:没有听证是不涨价的!在百姓眼中,这次所谓大学学费成本核算的背后意味着什么?答案的倾向性是很容易判断的。 [详情]

【华商报】大学成本包不包括“洗脚费”?[曹林]
    “量衣裁体”的结果,只能导致中国的高等教育成本被抬得非常高。有教育专家评价,我们的大学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教育组织。为什么?因为没有“量体裁衣”的成本意识;我们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大学校门,因为没有成本约束,高校非常热衷于大兴土木;也正因为如此,校长才敢上马豪华观光电梯,教授才敢报销自己的洗脚费———在教育资源垄断和监督缺失下,学校根本没有一点儿成本意识,又怎能根据高校的运行成本来确定大学学费呢? [详情]

【燕赵都市报】教育部"新政"能否根治大学收费顽疾[张贵峰]
    对于“重新核定现行的大学学费是否合理”这件事,笔者意见是,必须以普通家庭的孩子,是否读得起书、上得起大学为“合理”的最高和最终标准,而依据这样的标准,当前的大学学费显然不止是一个还能否上调、涨多少的问题,而是一个应该下调以及降多少的问题。[详情]

【新京报】仅靠成本核算难控高校乱收费
  在高校收费问题上,关键在于逐步建立起一种由政府、社会、学校及其家长互动博弈、公共选择的高校收费决定机制。例如,在近期,政府可考虑将主要精力放在推行高校收费价格听证制度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收费的透明度,保证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这样对不断出现的高校乱收费的遏制作用可能会更有效。 [详情]

【新浪财经】应以公开方式核定学费成本[周义兴]
  尽管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教育部重新核定学费成本是一件好事。但要把好事真正办好,并把好事落到实处,这就还需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有一个开放公开的程序规定。否则,好事就不能办好甚至可能会走样。要警惕! [详情]

【红网】大学成本核算不能是教育部的独角戏[作者:邓海建]
  其实,大学生家长或民众也不必对这个“成本核定”怀过高念想。客观地说,由成本观照大学收费是乌托邦式的,希望通过利益相关方的“成本控制”来遏制大学高学费的欲望也是缘木求鱼的。大学收费要真正合理起来,就要从大学财务制度改革、资金使用效率评估、高校行政构架改革、政府财政倾向性贴补等多方面入手。知晓一个什么样的数据成本、远不如得力地降低家长掏钱的事实成本来得可爱来得温暖。 [详情]

【南方网】重核成本:大学学费涨价的前奏?[作者:叶雷 ]  
  高等教育无论如何说都具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除了成本核定之外,还有一个成本分担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测算,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学费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0%上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学费标准不宜再提高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的并不明显,有些地方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还呈下降趋势,这和我国近几年高等教育规模的年年扩张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希望教育部重新核定生均成本,带来的是学费降价的好消息,而不是学费涨价这样破坏和谐的因子。 [详情]

【红网】大学学费应根据人均国民收入核定[舒圣祥]
  与“不可核定”的学生培养成本相比,人均国民收入数据显然更值得信赖。事实上,人们质疑大学学费昂贵,也正是基于人均国民收入的角度,即国民承受力的角度: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飙升至每年5000元到8000元不等,学费猛涨约20倍,而人均国民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大学学费与人均国民收入出现的严重“倒挂”,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在,既然要重新核定大学学费标准,岂可置人均国民收入于不顾呢? [详情]

【南方网】教育部今年的“发狠”能奏效吗?[李克杰]
  显然,如果不能严格落实教育法的规定,使地方政府切实承担起发展教育的职责,保证教育经费投入,遏止教育乱收费仍将是一句空话。对地方政府问责,促使地方政府履行法定职责,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又力所不及。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部今年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发狠”要取得实效,还是很难。 [详情]

【东方早报】治教育乱收费难道靠弱者监督[曹林]
    教育部门称此次狠治要“让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参与监督”,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面向无能博弈者、无力监督者、无权抗衡者的弱者监督,让这些缺乏博弈能力的弱者去监督垄断着教育资源的乱收费者,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 [详情]

【佛山日报】以成本定学费是教育产业化的遗风[王旭东]    
  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看,生产成本是定价的基础,市场供求是定价的升降器。以高校生均成本为依据来重新核定大学学费标准,运用的就是类似的规律,较之无依据的核定可谓科学合理了许多,较之“6年高校学费未涨”又更有说服力。然而,“以成本核定学费”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是把高校教育置于“市场交易”之中,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是教育产业化的遗风,与教育部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相佐。 [详情]

【大众日报】教育成本:核定者的立足点应该在哪[方南]
  对社会上的广泛置疑予以积极回应,教育部的态度应该受到人们欢迎。但是,百姓衡量政府的服务,显然不能仅仅看态度,更重要的还是效果。就目前看,重新核定大学学费标准,核定者如果不首先解决自身的立足点问题,其核实后的成本,还是很难具有公信力的。 [详情]

【工人日报】核定大学生培养成本的三条建议[殷建光] 
    大学生培养成本应该由哪些部分构成,不能由少数专家说了算,也不能由某些主管官员说了算,应该通过公开的程序来科学认定,让百姓知道到底是哪些因素构成了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哪些因素不能算入培养成本之中。只有这样,某些人想混水摸鱼就会比较难,大学培养成本才能有一个公开的账本,百姓才能理解大学为什么要收费,才能接受大学收费,才能使大学教育收费更符合国情、民情,也才能化解某些不必要的矛盾。 [详情]

【中青网】成本核定后,大学学费是否降下来?[王军荣]
    大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必须一直处在公众的注目下进行,必须要有所有利益相关方的代表参加,特别是要有学生、一线教师的代表参加;其次,那些应该算入成本,那些不应该算入成本,要处于媒体的监督之下;第三,应交给审计署和全国人大去操作,而不是由教育部自说自话。惟有如此,才不会使大学生学费借着重新核算的“东风”而大涨特涨。 [详情]

【东方早报】“核定教育成本”能够限制学费吗?[马红漫]  
  高校不同于竞争性企业。我国高校存在准垄断性,一旦成本成为确定学费的基础,就会产生垄断溢价。比如,归属各省、区、市的高校资源具有垄断性的招生优势,而行政性的招生规模安排更是保障了高校招生的基础。这种行政背景垄断优势的存在,使得大多数高校并没有争夺生源的竞争压力,这就导致高校不会像企业间竞争一样,自发地形成最优成本。 [详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