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生培养成本成为一本"明白账"
    2007-01-05    梁江涛    来源:新华网

    近来,社会上质疑高校学费太高的声音不断传出。教育部表示,大学学费标准自2000年以来6年间就从来没有调整过。2007年教育部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若该办法出台,高校收取学费将有依据。(1月4日《北京晨报》)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培养成本支出逐步开始转嫁到了家长头上,以至于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牵动最高层决策者的心,进而将它作为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列入“十一五”规划之中,予以重点破解。
    大学生培养成本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民生问题,涉及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制定大学生培养成本,首先应该有一个前提,到底以什么作为标准,由谁来核算?哪些部门必须参与这项工作?此前,教育部为了回应教育产业化的质疑,多次强调在公共政策领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 同时提出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与教育产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既然如此,建立一个体现政府办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应当成为制定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基本前提与标准。那么,国家与社会究竟按什么样的比例来分担?这是在制定成本之前必须回答清楚的,决不能再陷入将乱收费归咎于政府公共财力投入不足,而财政部则称投入已经到位且绰绰有余的扯皮推诿之中。
    应该看到,对于大学生培养成本的统一制定,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必须建立一个机制来保障这项工作的开展。既有章可循,合理有据,又体现公正公平,这样才能让公众信服,对学校才有约束力。如果朝令夕改,则适得其反。制定标准,不应该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说了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可以全程介入,认真进行调研和审核。学生培养成本到底有多少,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计算口径,地区之间的差别,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但学校的日常费用还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高校普遍认为,水、电、煤、油、通讯、公交公用事业价格和纸张、教学参考书、图书价格继续上涨,导致教学成本继续攀升,这些都是要予以考虑的。政府可以采取必要的优惠与扶持政策,对一些公用费用予以减免。
    大学生培养成本应该是一本公众看得懂的“明白账”,而不是一本“糊涂账”。相关政府部门要同心协力破解高等教育收费过高的难题,让群众反映的“最困难的是升大学,考得起读不起”,“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永远成为历史。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