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8.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达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利润总额达1433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四川省属企业资产总额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营业总收入7014亿元,同比增长13.2%;利润总额301亿元,同比增长15.4%。
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张勇介绍,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四川省先后组建了蜀道集团、生态环保集团、安逸酒店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有力支撑重大战略实施。
据悉,2023年,四川省国企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其中地方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位列全国第5位、第7位、第3位,创历史新高。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据记者了解,四川省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评估中已连续两年获评A级,在交通、环保、旅游、民航等领域深化重组整合多家企业,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创新能力、释放发展动能。
2023年,四川省属企业在“六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投资布局同比增长20%,组建总规模427.7亿元的28只科技创新基金投向上述领域。例如,川投集团发起设立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布局发展,部分重点企业投资建设水、风、光伏和抽水蓄能、燃气发电项目近200亿元,华西集团推进西南地区首个零碳示范园区建设。
四川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冯文生告诉记者,四川省始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地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214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省属企业91.7亿元,同比增长28.9%;“科改示范企业”“双百企业”均达到10户,居西部地区第一;正加快打造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14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际国内领先,例如川投集团联合东方电气研制的国内首台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转轮成功投产发电,实现水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突破。
图为“智慧梁厂”的机械臂在生产线上作业。位于四川会理的沿江高速“智慧梁厂”由蜀道集团投建,主要生产高速公路桥梁建造所需的T梁。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聚力发挥多重作用
功能性改革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难点、重点,围绕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发挥“产业引领、科技创新、安全支撑”三个作用。
冯文生介绍,四川省未来将重点发力功能性改革,加快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调节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加快同类业务横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整合,将支持国有企业在重点产业领域有序开展战略合作、资源资金整合,推动省属企业在“六大优势产业”投资额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
事实上,四川省在国有企业功能性改革上已取得较好实绩。记者了解到,新组建的蜀道集团成为四川省属第一户世界500强企业,2023年完成投资1969亿元,营业总收入2660亿元,利润总额115亿元,高速公路、铁路在建及通车总里程分别突破1万公里、6400公里。
在能源资源保障、重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四川省也将加快实施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推动竣工项目早投产、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包括推进蜀道集团开梁高速、成绵扩容高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成达万高铁、资乐高速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保障四川发展雷波县小沟磷矿、四川能投集团巴中通江兴隆风电场、甘孜理塘高城光伏、遂宁安居燃气发电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夯实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支撑。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科技创新是决定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作用发挥的根本。为此,四川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四川省推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方案已印发实施,正加快建立原创技术策源地评价体系,支持在电子元器件、芯片装备、量子仪器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四川省国资委副主任张敏介绍,目前正推动国有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加快建立“蜀创源”科技创新中心和西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平台,推进“天府清控成都总部基地”和“清华大学—四川能投集团智能装备研究院”建设。同时,对在原创技术研发及首台(套)装备应用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成果,将在奖励、考核中予倾斜;对国有企业年度新增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双倍加回,将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研发费用视同利润4倍加回。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保障。在用足、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四川省将在科技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方面,探索制定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科技人员更期盼的创新支持政策。此外,四川省还将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建立国有企业高层次人才目录清单,将引才专项投入成本列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特殊事项清单,视同利润加回,逐步提高重点行业研发人员占比,并建立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对创新活动给予足够的包容支持,让科技人员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