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专家:以有韧性的创新生态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2022-12-23 记者 金辉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网

  12月23日,由智联招聘发起的“出发!职场多元宇宙”2022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暨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在线举行。在博智宏观论坛环节,多位专家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企业转型”深入探讨企业创新发展的意义和实现路径。他们认为,企业在社会创新发展中扮演着主体角色,起着关键作用,政企应携手共建有韧性的创新生态,以内外合力共促企业数字化转型。

  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今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专精特新”型企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再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将“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提到了更高位置。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看来,中小企业的扎实发展,有助于夯实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基础,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地方产业升级、增强经济韧性等都具备重要意义。

  任兴洲为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进军及社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出建议,一要聚焦细分领域,找准产业链未来关键环节的创新点;二要发挥产学研集中的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国家政策支持的创新体系,在财政、税收、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专精特新”企业创造优越的社会环境。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提到,中小企业有“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优势,但也存在底子薄、风险高、成果转化难的劣势。针对这些发展短板,任兴洲指出,从内部而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首先应“强身健体”,把产品和服务“做专,做特,做精”,不能一味依靠外部“输血”;同时要积累创新能力,特别是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强化企业内部的创新驱动力。从外部而言,应该从营商环境、针对性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手段、人才支撑、建设企业培育体系等方面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春喜分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

  企业创新发展单靠企业之力难以充分实现,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完善的营商环境可为创新孵化铺展“温床”,为企业成长提供“沃土”。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创新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优化创新环境的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他强调,制度的升级是优化创新环境的核心,要完善创新激励制度,依法依规进行奖惩;要“让制度适应人的创新”,而非“阻止人员创新”;要解放思路,以“法无禁止皆可为”的魄力去优化创新环境。

  目前,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营商环境改革需要更加突出对创新发展的支持。对此,倪鹏飞从优化生活环境、优化创新环境、优化创业环境三方面,分享了他对下一步营商环境改革的建议,他特别强调,要从制度上充分支持产权保护,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平等发展。

  创新发展包含多元主体,政企学研各界高效互动,共生共荣,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创新生态。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创新生态唯有增强韧性,才能应对挑战。任兴洲认为,提升创新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的韧性,需要做到四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即营商环境、制度环境等宏观环境与企业微观创新相结合,二是内部与外部的结合,既包括企业自身经营与外部环境的结合,也包括企业的国际合作;三是大中小结合,以大企业为支撑,与产业链其他企业协同创新;四是长短结合,既要关注于长远战略,也要关注企业阶段性策略,并为其提供精准扶持。倪鹏飞再次强调了制度之于创新生态的重要作用,制度基础是夯实创新体系韧性最坚实的保障,“保持创新生态的韧性,核心是保护知识产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部分储能项目成“鸡肋” 亟待“补短板”降本增效

部分储能项目成“鸡肋” 亟待“补短板”降本增效

记者近日采访调研了解到,随着我国新能源建设提速,加快储能等灵活性电源建设迫在眉睫。

·让“空心”的村庄重焕生机——塞外山城张家口上千个山村的逆转故事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