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凤|羽|金|芽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郑愚《茶诗》
一颗嫩芽,如何经人类巧手造化,变成对世间的礼赠。这一次,我们从滇红的由来、中茶凤羽金芽的创新工艺、中茶凤羽金芽的特点三个方面,带大家走进中茶凤羽金芽背后的故事。
寻滇红的由来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简称,诞生于青山绿水间的凤庆,凤庆地处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市、澜沧江与怒江之间,此地盛产普洱茶和滇红茶,是世界茶树和茶文化的起源中心、中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滇红茶的发源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冯绍裘先生(1900-1987)受中茶公司的委托在云南顺宁(今凤庆县)的凤山茶园内采摘制作了红茶、绿茶,被誉为中国红、红茶上品,滇红由此诞生。这种生长于云南的神奇植物,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山林间清新健康的味觉,还带来了大自然蕴含自由幸福的灵魂。它在舌尖流转的瞬间,就让人们品尝了自然的真谛。
滇红茶选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芽壮叶肥,茸毛茂密,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
作中茶凤羽金芽的创新工艺
中茶凤羽金芽原料选用凤庆大叶种单芽,“凤庆种”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原产于临沧市凤庆县大寺乡、凤山镇等地,明代《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太华茶”,主要分布在凤庆、昌宁等滇西茶区,是我国1984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色绿润,叶面隆起,叶质柔软,便于揉捻成条。嫩芽绿色,满披茸毛,持嫩性强。单芽是茶树最嫩的芽叶,内涵物质丰富,其水浸出物含量可达44.6%,游离氨基酸含量达2.7%,构成了成品滋味醇厚鲜爽的物质基础。
制成一斤上好的金芽茶需要茶农在雨露尚未消退的茶园内进行上万次的采摘,而这上万颗芽头在蜕变为金毫显露高香甘甜的金芽茶还需要进行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精细化的加工,其中最核心的工序当属萎凋和发酵。
萎凋是金芽茶蜕变的第一步,在中茶研发的智能化萎凋房内,经自动化调控,变换相宜的温湿度促进茶叶的表面、内部、叶缘、叶脉均匀的散发部分水分,均匀度高于90%,失水的过程中经历不同的温湿度变化则促使茶叶内质自发的进行物理化学变化,鲜叶色泽逐渐变成暗绿色,青草气散失的恰到好处,在均匀的萎凋和适度的揉捻后,茶叶发酵准备工作完成。
发酵是工艺最核心的部分,控时、控温、控氧则是关键,为此专门研发了拥有数字化发酵控制系统的发酵房,实时感知发酵态势、精准把控发酵状态的变化,茶叶成分在发酵过程中进行充分的酶促氧化、美拉德反应等,内质发生了巨大成分转换,茶多酚、儿茶素等含量逐渐降低,茶黄素、茶红素、游离氨基酸等红茶核心成分完成积累,再经高温烘干、低温除湿、再高温烘干、常温冷却的变温干燥技术,香气成分芳樟醇、苯乙醛等(甜花香),庚醛、乙酸乙酯等(果香),糠醛、γ-己内酯等(焦糖香)得到充分激发。
此创新工艺在中茶凤庆和中茶科技青年研发团队500多个日夜的精心钻研、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科技赋能下共同研发成功,中茶凤羽金芽属此创新工艺的第一款应用产品。
较之传统工艺,数字化发酵工艺更有效地促成了红茶关键品质特征的形成:茶汤中的还原糖含量增加22.8%、水浸出物含量增加1.7%、茶黄素含量增加50%、茶红素含量增加4.4%、没食子酸含量降低12%;茶香中的果香(庚醛、乙酸乙酯等)提升12%、焦糖香(糠醛、γ-己内酯等)提升15%、甜花香(芳樟醇、苯乙醛等)提升20%,这些物质的富集成就了中茶凤羽金芽甜香突出、滋味醇厚的特点。
品中茶凤羽金芽的特点
“紫烟凌凤羽,红光随玉軿”。精选的大叶种单芽原料与独特的制作工艺碰撞出“中茶凤羽金芽”这一滇红新品,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与工匠技艺相结合,形成了集“甜、香、美”于一体的中茶凤羽金芽产品。
甜,是本色
天然8分甜
茶叶中可呈现甜味效果的天然成分,包括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游离氨基酸、茶多酚、没食子酸在内,以“甜度评价函数”为计算方法取平均值,得出“天然甜度值”,绿茶为2.5分、普洱茶2分、黄茶4分、白茶7分、中茶凤羽金芽8分,故而称之为“8分甜”。
香,是绽放
创新工艺、精选原料、高端拼配,所带来的特征香气物质组合,形成中茶凤羽金芽产品的“甜香”基础。前调入鼻,闻花(甜)香;中调入口,品焦糖香、果(脂)香;后调入心,回味果(甜)香。
美,是馈赠
单芽采摘,金毫满披,形似凤羽,亭亭玉立。
研究表明,红茶及其功能成分茶多酚以及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能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来发挥降脂减肥作用,同时红茶还有抗疲劳作用、对胃部刺激较小。在寒冷的冬日,品一杯凤羽金芽,顷刻之间,就能获得极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入口细品,甜香浓郁,醇厚回甘。中茶凤羽金芽用千年茶文化铸成一品清香,向世界递出一张中国“名片”。
参考文献:
[1] 黄业伟, 张冬英, 邵宛芳, 等. 红茶抗疲劳功效研究[J].食品科学,2011, 32(01): 218-220.
[2] 王江, 周方, 曾鸿哲, 等. 红茶及其功能成分降脂减肥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 2021, 48(02): 207-213.
[3] ZHANG S W, OHLAND C, JOBIN C, et al. Degradation of black tea thea flavin through C-ring cleavage by gut microbiota[J].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英文),2022,(第3期).
[4] 王黎明. 生活里的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1,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