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王连友班组:航天事业离不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代代传承
2022-04-29 记者 李保金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他们承担过神舟飞船系列、天舟系列、嫦娥系列、天问一号、空间站等100多个星船整星结构、大型薄壁密封舱以及精密机构产品的机械加工任务;

  他们具备中国航天器大型金属密封舱体生产制造的国内领先水平;

  他们就是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精密制造中心一支实力强劲且充满朝气的队伍——王连友班组。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王连友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对王连友班组的主要成员进行了专访。

  王连友(右)和卢锋(左)

  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

  “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航天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拥有精湛技艺、敢打敢拼、敢啃硬骨头的航天技能团队,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每一位航天人本着以国为重的情怀,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激励下,大力协同、攻坚克难、忘我工作干出来的。”作为一名在航天系统工作了近40年的老航天人、中国载人飞船第一个密封舱的加工者,王连友深有感触地说。

  “当时带我的那一代航天人都是60年代进厂的,这些老前辈个个身怀绝技,在各个工种里面都是技艺超凡的顶尖人物。他们用汗水和智慧缔造了中国航天东方红一号的辉煌,开启了中国航天的伟大征程。就是从这时起,航天传统、航天精神和高超技艺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王连友在1983年刚进厂时最真切的感受。

  “师父对待产品加工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细致入微,精益求精。把所有细节都控制到位的劲头,对我影响特别大。”王连友班组成员卢锋说道。他也是王连友的徒弟。

  在与王连友学习的过程中,卢锋有过年轻人的冲劲,也有着对工作的些许不解,“那时候,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每次加工完产品之后,都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记录,当时我就很简单地写了几句,师父看了之后说‘你的记录写得不是很全’,我说‘我能记住’,然后师父问我‘你今天能记住,明天能记住,一个月之后你还能记住吗?’说完之后师父就拿出他从神舟一号一直到神舟五号的加工记录,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记录数据,这件事情对我影响特别深。”

  “作为一个航天人,一定要精细,所有的数据一定要准确,这样在之后的加工工作中才能实现技术上的传承。”这是卢锋对师父教诲最深刻的理解,也是对航天人“精益求精”最突出的体现。

  一直以来,王连友班组都实行的“N+1+M”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徒弟成长的不同阶段,多名师父带一个徒弟,培训多种数控设备、多种数控操作系统。在这样的人才快速培养模式下,每一个徒弟都能博采众长,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目前,王连友班组有特级技师3人,高级技师15人,全国技术能手14人。

  用精益求精诠释“工匠精神”

  “零缺陷,一次成功”是航天产品的硬要求,同时也是每一个航天人一生的追求。

  “我们制造的航天产品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不允许出现哪怕一个小小的误差。而且,这些航天器型号最终打造的都是国之重器,它必须要在任务时间节点内完成,这个时间节点是不可逾越的,不管出现什么困难,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都必须克服。”王连友如是说。

  让王连友最为骄傲的,就是成为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第一个载人密封舱返回舱的加工者之一,他说:“对我而言,1996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从1996年3月份一直到1996年9月28号,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整个攻关团队不分厂所,以管理、技术、技能团队三结合的方式在各个环节大力协同、无缝衔接、紧密配合的情况下,分秒必争地从‘一无所有’直到干出中国第一个载人飞船返回舱。”

  王连友与团队攻克的这种“大、薄、精”大型舱体数控加工技术,从神舟飞船开始,到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再到空间站,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航天“定海神针”级的加工技术。

  在几十年的航天工作中,王连友一直怀揣一颗“匠心”,通过精雕细琢的工作态度诠释着“工匠精神”。王连友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大型舱体的加工,就像是在气球上做雕刻,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偏差。”

  他认为,“工匠精神,第一个就是专注,专注于某一项工作。第二个是在工作当中要摒弃所有杂念,并且一定是精益求精的,我们行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才能造就航天精品。”

  因热爱成就事业

  “现在大家通过视频能够看到航天器发射的整个过程,包括外部结构设计,全程的时空播放,这在原来是没有的,这样可以让所有人感知中国航天的真正实力。在航天器顺利升空的那一刻,我们的团队成员会非常自豪地指着视频画面说,这是我干的,那也是我干的……”这一幕让每一位航天人都感到如此骄傲,更为祖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而倍感自豪。

  “使命因艰巨而光荣,生命因奋斗而精彩。有汗水,有付出,但中国航天带给普通劳动者更多的是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在王连友看来,航天事业给予了他很多。同时,集团公司和五院也非常重视班组建设与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一个航天人我感觉到非常荣耀。我们精密制造中心现在已有3名特级技师,有16名高级技师和47名技师。技能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

  对于未来怎样把航天传统和航天精神传承下去、怎样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航天人,卢锋有自己的想法,“首先应该是自己的爱好,我高中毕业之后就是因为爱好而选择了数控专业,后来有幸从事航天工作,在工作当中也是因为热爱,将自己的爱好和喜欢的事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直击环境监测干扰、造假现象

直击环境监测干扰、造假现象

记者梳理以往通报案例发现,环境监测点遭遇干扰,数据造假花样百出,成为多年来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顽疾。

·警惕一些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表面风光”

奋进的力量:心有所向 功不唐捐

奋进的力量:心有所向 功不唐捐

新时代,劳动者的内涵被前所未有地拓展,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天津国企在改革创新的“春天里”前行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