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国际复材拟创业板IPO 募资24.81亿元扩大产能
2022-02-23 记者 柴刚 实习生高娅婕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网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际复材”)2月22日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公司此次IPO拟发行人民币普通股不超过10亿股,实际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及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发行前,云天化集团持有公司73.69%的国有股份。

  招股书显示,国际复材是一家致力于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玻璃纤维制品包括细纱制品和粗纱制品。玻璃纤维在风电叶片、汽车与轨道交通、建筑材料、工业管罐、电力绝缘、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

  报告期内(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1-6月),国际复材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52.07亿元、54.85亿元、69.12亿元和40.17亿元,净利润分别2.13亿元、1.67亿元、5.84亿元和5.33亿元,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57%、28.58%、25.26%和32.55%,略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玻纤业务毛利率平均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按照产品形态及生产工艺分类的销售收入及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情况如下:

  招股书称,国际复材所处的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行业,具有资金投入多、技术壁垒高的特点,全球和中国的玻璃纤维生产企业均具有高集中度,呈现寡头垄断的产能分布格局。根据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巨石、OC、泰山玻纤、国际复材、NEG、JM六家公司的玻璃纤维合计产能占全球产能的71.29%,国内企业中国巨石、泰山玻纤、国际复材的玻璃纤维合计产能占全球产能的40.87%;2019年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的产能规模排名国内前三、全球前四。

  自1986年重庆市玻纤厂从日本引入直接熔融法玻璃纤维生产线起算,国际复材已在玻璃纤维领域深耕30来年。2011年至今,国际复材处于国际化及全面提升阶段。公司为进一步满足全球性客户的境外供货需求、提升整体市场占有率以及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开始进行海外生产基地布局,向下游风电经编织物、电子织物及复合材料行业延伸,进行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努力提高公司在行业中的差异化竞争力。

  国际复材重视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传承,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在玻璃纤维系统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0979.58万元、15366.15万元、20294.64万元和15232.44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11%、2.80%、2.94%和3.79%。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360项境内专利(发明专利154项、实用新型专利206项)、5项境外专利。

  公告显示,公司本次发行的实际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将用于以下项目:

  其中,年产15万吨ECT玻璃纤维智能制造生产线项目,将有效缓解风电、热固等市场需求缺口,降低生产成本,有力支撑公司风电、热固等玻璃纤维产品销售,提升公司的竞争力。F10B年产15万吨高性能玻纤生产线冷修技改项目将对公司F10线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技改,项目完成后公司风电纱总产能将增加5万吨。高性能电子级玻璃纤维产品改造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将成为公司业务新的增长点,使公司在产业链上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公司本次拟募集资金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保障公司经营规模扩张而增加的日常经营资金需求,进一步增强公司财务结构的稳健性。

  国际复材表示,本次募集资金运用围绕主营业务和核心技术进行,根据公司制定的产能规划,公司各项产品产能在募投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实现较大幅度提升。募投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行业的领先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此外,国际复材提示投资者,报告期内,受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市场供需关系、价格变动、非流动资产处置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受风电补贴退坡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1-6月子公司宏发新材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50.05%,短期内因成本压力新增风电装机速度将可能有所放缓,2021年宏发新材存在经营业绩明显下滑的风险。若未来出现产业政策调整、市场环境变化、产品价格下滑、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客户合作关系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乃至非经常性因素影响的情况,则公司可能面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上市当年营业利润较上一年度下滑50%以上的风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连带赔偿上亿 “花瓶”独董有了硬约束

连带赔偿上亿 “花瓶”独董有了硬约束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1月共有51家次A股上市公司公告独立董事离职,对比去年1月的39家次和前年1月的27家次,今年1月独立董事的辞职数量明显增加。

·开往春天的山城列车

改革举措添动力 头雁效应激活力

改革举措添动力 头雁效应激活力

2020年4月启动的“科改示范行动”是继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国资国企“综改试验”后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

·中国诚通:优布局调结构激发国资运营新活力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