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程序复杂、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电力市场交易的一些“软约束”和难点,制约和影响中小微企业进入电力市场交易。为破解这一难题,云南于2020年上线“来淘电”平台,像到电商平台购物一样购电,大幅降低急售电公司获客成本,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入市交易“硬门槛”。业内人士认为,云南打造的“来淘电”平台成功打通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为售电侧改革探索新模式。
诸因制约中小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
近年来,云南通过积极探索改革,逐渐形成了“中长期交易为主体,日前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但可入市主体基本为用电规模较大的大工业用户,中小微企业因诸多原因很难参与市场化交易。
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总交易师余乐介绍,“来淘电”平台上线之前,电力批发市场设计了年、月、周、日等多周期以及双边协商、集中竞争等多品种的交易,交易复杂、专业化要求高,中小微企业难以直接参与。同时,由于中小微企业用电量小,用电特性差异较大,直接与发电企业协商议价的话语权较低,难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价格。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倘若由售电公司获取规模效应后与发电企业集中议价,这样可获得更加优惠的价格和增值服务。但在选择售电公司、协商电价时,受制于售电公司数量繁多、价格信息不透明、信息获取成本高等问题,中小微企业难以选择,交易决策周期长、时间成本高。”余乐说。
除了交易复杂、信息不对称外,缺乏信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专家说,一直以来,电力用户已经习惯于照单付费的电力购销模式,参加电力市场化交易经由售电公司购电后,电力用户往往担心售电公司在售电协议里规定不合理条款、用电企业与售电公司签订协议后却不能严格执行协议约定的电价等信任问题。
余乐认为,正是由于交易复杂、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等原因,中小微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意愿相对较低,亟待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来淘电”有效破解电力交易双方难题
云南借鉴电子商务模式,结合昆明电力交易中心能源大数据和云平台优势,于2020年12月上线“来淘电”平台。
记者打开“来淘电”App界面发现,企业如果要在网上“淘电”,只需要在该平台选好售电公司,然后输入需要购买的电量,再进行在线付款,系统就会自动生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合同,全流程在线完成购电。
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市场运营总监张茂林说,通过搭建零售市场化交易平台,前台实现平台化、商城化模式运作,后台能整合电网、电厂、售电公司等整个电力系统资源,不仅有效解决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帮助中小微企业节省购电成本。
“在‘来淘电’逛一逛,用手机分分钟就能‘淘’到电,还能‘淘’到优质的用电服务。”云南滇约充电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国伟说。
富源粤电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伟力说:“‘来淘电’平台搭建了售电企业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桥梁,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我们。”
南方电网云南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来淘电”自上线至今,已有100多家售电公司和17万多用户入驻,交易电量逾1000亿千瓦时。
探索“电子商务+电力零售”新模式
昆明电力交易中心电力交易部主管马高权告诉记者,目前,中小微企业只需三步即可完成电力零售交易:一是通过“来淘电”PC端或者移动端按指引完成市场化注册;二是注册完成后从“来淘电”提供的标准套餐、定制套餐选择合适套餐;三是确认电量、价格和协议内容后即可一键下单完成购电。
“相较于传统电力交易平台,‘来淘电’套餐更丰富,目前已有百余家售电公司入驻平台,上千种套餐可供用户选购。价格更透明,平台上汇聚了电力市场多维度信息,便于电力用户快速了解市场行情,售电公司明码标价。”马高权说,无论电力用户选择哪一家售电公司的电力零售套餐,按政策都将继续享受电网企业提供的供电服务。
据介绍,构建交易平台之初,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就和云南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了数据交换机制,将所有入驻平台的售电公司纳入诚信管理范畴。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市场管理部市场管理专员孙永军说,确保将交易平台打造成权威、可靠、安全的平台。
此外,昆明电力交易中心还联合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探索创新优化跨境电力交易结算机制,吸引境外主体入驻平台,针对不同类型的境外主体,设计创新方案方便其参与交易。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人士介绍,在完善跨境电力交易结算方面,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实现境外主体全流程电子化结算,建立电力交易电子商务平台,联合银行为跨境主体提供资金流转方面的服务。目前,已有来自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的百余家售购电主体入场交易。
张茂林认为,“来淘电”打通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助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享到电改红利,为电力交易改革探索了有效模式,有助于取消工商业目录电价后,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直接向售电公司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