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将至,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如何攻坚克难,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受到全球瞩目。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国是直通车、中新经纬承办的“中新财经2021年会”于近日举办。
多位专家表示,中国有底气应对三重压力,中国有能力、有办法、有信心,也更有底气破解难题、破浪前行。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表示,2022年将是攻坚克难的一年。新的一年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如何确保初级产品供给,如何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如何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如何避免运动式减碳,这些都需要准确把握和深入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凝聚各方智慧,探讨对策建议。
“面临三重压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要准确地把握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要认清中国工业发展有哪些不充分、不平衡、差距和问题。
“对于明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简单讲就是有利条件仍然突出,困难挑战不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指出,中国经济供给体系完善、国内市场巨大、人力资本充沛、科技实力增强、营商环境优化、宏观调控有力等优势条件十分突出,经济活力和韧性较足,这些有利因素是战胜困难、风险和挑战的底气。与此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明年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此,经济政策既要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面对压力和挑战,2022年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此,李毅中表示,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落实“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的战略定位,在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工业和制造业仍然起着支撑、带动和保障的作用。
李毅中说,在大变局新形势下,中国制造要有新突破。具体而言,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深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
张军扩表示,明年稳增长的关键之一是要适当加大扩大内需的政策力度。在当前内需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针对稳定和扩大投资需求适当加大政策力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这是短期稳增长的需要,也是中长期优化发展结构、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回避,直面五大争论,直接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案。“这些方案对于我们思想的统一、行动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元春说,新发展理念要求中国的发展在几大维度上平衡,这不代表要放弃GDP。“我们不唯GDP,并不等于不要GDP。”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对此要形成共识,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依然要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
对于平台经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平台企业发展之于共同富裕有两面性。一方面,其本身就具有很强普惠性,互联网平台让民众创业、创新,甚至就业门槛有所降低;但与此同时,不能否认其带来一些问题,如平台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破坏性创新”和“反竞争”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导致财富过度集中,需要加以规范。
黄益平认为,规范平台行为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支持持续创新和有序发展,进而推动共同富裕。为此要关注三方面:首先,要做到公平竞争、防范垄断,让市场有效地运行;第二,要更多地考虑政策性措施,包括政府税收、支持社会福利体系、支持低收入群体等;第三,平台要做负责任的大平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