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鞍钢矿业能源管控中心多方改革创新对标世界一流
2021-03-29   作者:刘金宇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今年初,鞍钢矿业能源管控中心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智慧化能源生产指挥中心经过紧张筹建和试运行,以全新面貌示人。标志着鞍钢矿业能源管控中心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实施改革创新,依托信息技术实现转型升级进入到新的阶段。

  该中心认真贯彻落实鞍钢集团和鞍钢矿业改革创新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工作,加速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职工凝心聚力奋勇攻坚,生产经营稳定发展,智慧能源管控和专业保障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去年以来,该中心推行管理和技术节能措施,使用电力交易平台实施直购电,争取到国家疫情减免电费优惠政策,合计创效7000万元,实现吨精矿用能综合成本持续下降。

  “模拟网”华丽转身 打造规模化数字创新体

  始建于1980年的动力厂是鞍山矿山当时唯一的集电力输配、电网检修试验、电机变压器修理、热工电工仪表检定等职能为一体的企业。因为是矿业公司的盈利大户,该厂一度成为职工向往的单位。

  他们抓住改革契机,带队下班组、到一线,展开密集调研,寻找困扰企业发展的症结,探求“治病”良方。该中心从基于统筹规划鞍钢矿业、鞍山地区电气专业整体资源角度出发,以“智慧能源管控,专业保障服务”为目标,借助信息技术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组建集“技术专业化、资源集约化、保障高效化、经营市场化”于一体的能源管控中心,打造以“崇尚现代技术的创新型”和“着眼公司全局的服务型”为鲜明特点的能源管控和节能减排服务商,为矿业生产提供能源动力保障。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建立管控一体化的系统性能源管控模式,对矿山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

  从“动力厂”到“能源管控中心”,变化的不仅是名称,更是职能的转变,从电力系统的稳定供应,转变成矿业能源的综合管控,是从模拟时代向数字化时代的华丽转身,这一变化是鞍钢矿业能源管理体制深刻变革的生动写照,标志着该中心在打造鞍钢矿业集能源管理、节能管理及系统运行于一体的智慧服务型企业的实践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优化升级管控体系 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随着改革大幕的开启,能源管控中心加大改革步伐,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专业化改革“火力全开”。突出专业化特点,优化组织结构;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赛马”机制,全员竞聘上岗;全面实施契约化经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下放人事用工权、薪酬分配权、生产组织方式调整权、材料备件采购推荐权、机构设置权、劳务及保产项目管理权……以市场为导向,涉及体制机制、薪酬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每一项举措都落到实处,掷地有声。

  去年以来,该中心分批次对不同层级岗位公开招聘,竞聘结束后,能源管控中心原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总数减少21人,减员比例为23%。减员后,管理人员占全员比例由33.7%下降到25%,技术岗位占全员比例由66.3%上升到75%。

  释放创新引擎动力 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改革伊始,该中心就牢牢抓紧“创新”这个关键词,与国内和世界一流企业对标,聚焦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模式、安全管理、智能信息等全方位多领域的创新之路,奋力打造矿山能源管理、运行、服务的主力军。

  召开科技创新论坛,开展“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聘请国外先进企业专家授课,传播世界一流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创新经验,引导科技人员和全体职工重视技术、关注技术、研究技术,把技术价值转化成支撑能源管控的专业化能力。去年6月以来,该中心共举办了17期交流、研讨105项创新议题。对职工进行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教育,围绕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开展民主讨论,充分发挥职工的智慧价值,坚定改革信心,引导职工树立工匠精神。

  该中心不断加快技术革新步伐,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全面推广成熟的节能设备、节能项目,取得新进展;充分利用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新机制,在拓宽节能项目投资领域,实现新突破;不断推进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在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方面,研究制定节能创效新方案,推进实行阶梯电价、实施自购电、新增无功补偿设备等新举措,降低购电成本,提高用电品质。(刘金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地方“拍脑门”造绿欠下巨债 
企业垫资种树被拖垮

地方“拍脑门”造绿欠下巨债  企业垫资种树被拖垮

至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仍无法摆脱“拍脑门”造绿、“透支”造绿带来的一系列难题。

·工业原材料涨势汹汹 部分企业夹缝求生

一竿子扎到底 中国海油改革效应持续放大

一竿子扎到底 中国海油改革效应持续放大

"十三五"时期,作为"主力军",中国海油5年来累计生产原油3.83亿吨、天然气1166亿方,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了24%和13%。

·新老车企深度“联姻”寻突围 新生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