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真还绿 “榛”发展
——吉林通化烧锅村见闻
2020-11-17 作者: 记者 张博宇 长春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这几天,想在拥有5000多亩榛子林的烧锅村找几颗未经加工的成熟榛子,着实不易。

  “自打9月榛子‘下山’,就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烧锅村党总支书记戴振武说,村里产的榛子八成以鲜果榛子卖出,两成留作开口榛子产品,目前已经“下山”的30多万斤榛子早早销售一空,带来了近300万元的收入。

  红火的榛子产业并非一蹴而就。

  烧锅村地处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西北部的安口镇,这里林地多、耕地少,还是县城水源地所在。2010年,为了生态环境,烧锅村开始退耕还林。但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保护生态效益的同时咋能留住经济效益?

  经过多方考察,2010年,几个村干部在辽宁省发现大果榛子产业适合柳河县的自然条件,当年就引进了600棵盛果期的榛子树试种。

  戴振武利用村里原先成立的园丰农林产品专业合作社,组织大伙加入种榛子的行列。“榛子树是浅根系的树种,根系在地表成扇面分布,固土固水能力强。当时算下来,1亩地能赚1万多块钱,十分合适。”戴振武说。

  经过几年的种植、培育,烧锅村的大片荒山荒地重新涂上了绿色,榛子产业也蓬勃生长起来。

  如今,全村70%以上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仅榛子产业一项,平均每户每年就可以获得3万多元收入。烧锅村的榛子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200亩发展到5670亩,带动全镇发展28000多亩榛子园,形成了地域特色农产品。

  为解决果园用工难、用工贵难题,没有任何机电基础的戴振武还化身“机械师”,带着村里的电工、焊工研究适合坡地果园的农用机械。经过4年努力,他成功研制出能够完成除草、施肥、洒药等工作的综合山地管理机,取名“果榛牛”。

  “‘果榛牛’能超越15人同时除草、10人施肥、20人搬运,一年能省下一百多万元人工费。”戴振武说。

  村民孙宏斌对“果榛牛”的实力深有体会。原本靠种玉米、打工的他,今年承包了147亩地种植榛子。“第一年就净赚3万多元,‘果榛牛’帮我省了不少钱。”他说。

  漫山遍野的榛子林,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让还绿的荒山成了宝贵的旅游资源。近几年,烧锅村通过举办榛子采摘节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还绿万亩荒山,藏富绿水青山’。”戴振武笑着说。

  这几天,榛子采摘、销售几近尾声,戴振武最忙的事就是到村西头的工地上跟着工人们一起干活。这里正在建设的智能化扦插育苗基地已经有了雏形。建成后,能实现幼苗品种统一、栽植一年即成型、当年就能成园的效果。“大棚建成后,预计每年最多培育300万株种苗,按照市场价每株4元钱来算,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戴振武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石家庄焦化行业去产能被指“一刀切”

石家庄焦化行业去产能被指“一刀切”

记者调查中发现,石家庄市在进行焦化行业去产能过程中,非法产能5年间迟迟未关停,合法产能却被“一刀切”式关停。

·热钱涌入引"虚火之忧" "中国芯"如何浴火新生

“小巨人”金钟的“大作为”

“小巨人”金钟的“大作为”

中小国企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通过创新转型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山东金钟集团趟出了一条堪称业内典范的破局之路。

·中国电信“三大引领”彰显创新实力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