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脱贫路上三幅图卷看变迁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宁夏西吉:脱贫路上三幅图卷看变迁
2020-09-23 作者: 记者 任玮 银川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西海固,打头的“西”指的就是西吉县,当地贫困程度也居西海固之首。作为宁夏最后一个未摘帽的贫困县,西吉县自挂牌督战以来,全面开展“四查四补”,查找脱贫攻坚最后一程的短板漏洞,集中火力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在西吉,从集雨扫雪、水贵如油到水进院门、水到灶头,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到因地制宜、产业兴旺,从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百姓生活日日变年年新,变迁翻天覆地;贫困山乡再紧弦再加油,脱贫曙光在前。

  “甜水”上旱塬

  9月的西吉县,时常细雨氤氲、雾气蒸腾,山间林草绿意更浓。在县城西北的红耀乡红耀村,67岁的张国岳将房檐下水缸里收集的“屋檐水”舀了一勺,给屋里养的花挨个浇了一遍。

  “现在人都吃上自来水了,这‘屋檐水’我就用来浇花;要换作以前,人都吃不上水,谁舍得浇花?”他说,“屋檐水”曾是当地百姓难能可贵的饮用水。

  红耀乡曾经是西吉县最缺水的地方之一。“云彩在别的山头下过雨,到了红耀就绕着走。”张国岳回忆说,早些年,村里唯一的水源就是河湾里的一口“苦水泉”,泉水名副其实又苦又咸,早上去泉眼担水,回家就快到中午了。后来有了水窖,他们夏天忙着集雨水,冬天赶着扫雪,但怎么也存不够一家人吃的水。

  “我们这儿的人实在是缺水缺怕了,即使现在自来水都进院入户了,还有不少老辈人习惯存水。”张国岳说。

  在西吉,摆脱贫困首先要攻克靠天吃水的难题。近年来,西吉县先后启动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农村饮水安全、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系列工程。目前全县农村通自来水7.4万户31.6万人,自来水普及率99%,供水保证率95%,水质达标率100%。

  “全县295个行政村中,有293个村的当地水源全部替换成泾河的‘源头好水’,3.3万建档立卡户自来水通到家中。”时任西吉县水务局副局长王百灵说,百姓生活彻底告别了“望天水”。

  纾解水困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今年以来,西吉县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查自来水未入户漏洞,查工程建设短板,查供水水质问题等,解决了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新产生的2178户自来水未入户问题,并通过新建泵站、补建蓄水池、替换供水水源等工程,进一步提高了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安全。

  “甜水”上旱塬,直通到灶头,只是百姓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西吉县,“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安全饮水、安全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保障率均达到100%。村村通硬化路,4G网络、农村公交和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兴业“摘穷帽”

  马志红家的新牛棚盖好了,水泥砌的墙还没干透,他就将4头育肥牛迁进“新居”,另一个基础母牛的棚也明显改善。

  49岁的马志红是西吉县马建乡庞湾村的养殖户,从2019年9月开始养牛,仅仅一年,他家的牛数量翻番。“最近又有几头母牛下了牛犊,我干脆新盖一个棚,以后一个棚专门用来育肥牛,另一个养基础母牛。”他说。

  2019年是庞湾村发生变化的关键之年。这个村是全县15个脱贫攻坚薄弱村之一,没个像样的产业,村民缺乏内生动力,民风涣散,矛盾多发。2019年,新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高士平开始带领村民搞养殖,争取到全县养殖示范村的项目。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我们为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量身定制’发展路子,确保家家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致富产业。”高士平说,在补贴、贷款等政策扶持下,村民找到了“摘穷帽”的法子。

  “养一头品种牛补贴3000元,种一亩青贮玉米补200元,建一个青贮池补2000元,腌一吨草补60元……”马志红边算边说,这两年牛价高,他还要再多养几头牛。

  一年时间,庞湾村的牛存栏量从214头发展到1230头,常住户基本实现一家一座青贮池,户均养牛5头以上。像马志红一样的养殖户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渐渐“牛气”起来。

  庞湾村的牛羊多了,小庄村的土豆繁密,芦子沟的杂粮丰收……经过精准施策、精心培育,西吉县已形成以马铃薯、草畜、冷凉蔬菜、小杂粮和劳务为主的“4+1”主导产业,实现户均养牛5头,户均种植马铃薯10亩、冷凉蔬菜2亩、小杂粮6亩,户均转移就业1.3人。2019年,西吉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16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渠道,就业收入则是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如今在西吉县,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成为普遍现象。2019年,西吉县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11.6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1万人。

  西吉县副县长张永强说,今年以来,西吉县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全力推动劳务输出,通过扶贫车间吸纳、返乡创业带动、劳务输出转移、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举措,确保贫困群众不因疫情影响造成减收返贫。

  斩断“贫困根”

  8月初,来自西吉县职业中学的844名学生乘坐专列从宁夏固原市出发,目的地是2000多公里外的福建省,他们将在那里的多家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这已经是西吉县第三年组织学生赴福建顶岗实习。

  “这是闽宁协作助推教育扶贫的一项有益探索。”西吉县教育体育局局长王自元说,西吉县通过实施“教育致富”“技能致富”计划,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学好技术走遍天下,掌握技能改变人生”。

  西吉县职业中学高三学生张亮渐渐适应了在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实习生活。“我在组装部的流水线上班,再过几天就可以领到第一个月的近4000元实习工资了。”张亮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参加过顶岗实习的师兄师姐,有些毕业后继续到实习企业工作,还有不少选择了考大专、上大学。

  据西吉县职业中学校长张彩霞介绍,福建的顶岗实习单位为学生解决往返交通费用,免费提供食宿,发放实习工资,西吉县还为建档立卡户学生每人发放3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实习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实现创收,为家庭脱贫助力。更重要的是,很多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学生,在贫困山乡和发达都市的对比体验中,萌生了再学习、再进步的动力。”张彩霞说。

  发展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只是西吉县推进教育脱贫攻坚的多项举措之一。近年来,西吉县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仅今年春季学期,全县各学段资助学生近3.9万人次共1800余万元。

  不仅如此,西吉县还根据县情创新教育扶贫方式。例如,针对山大沟深、百姓居住分散、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方便的实际情况,西吉县在助学贷款办理比较集中的12个乡镇设点,方便学生在家门口办理助学贷款,确保应贷尽贷。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拔掉穷根的最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贫困百姓切身体会到这一点。西吉县震湖乡蒙集村建档立卡户陈进京一家,2016年底才从土窑洞搬出来,但即使在最穷困的时候,他都没有生出让孩子辍学的念头。

  “再苦再累我也愿意供娃娃上学,等他们上出学来就是家里最大的财富,以后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再也不会吃我们吃过的苦。”陈进京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今年以来,湖北围绕“稳链补链强链”,着力科技赋能,努力降低疫情汛情影响,全省“三农”形势总体向好,交出了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面子”作祟 公务“剩宴”难休

“大唐力量”助“三区三州”脱贫攻坚

“大唐力量”助“三区三州”脱贫攻坚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国大唐将坚定扛起央企责任使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大唐力量。

·山东广饶“无感”自动过户解决用户办电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