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的大城崛起梦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南充的大城崛起梦
2020-08-24 作者: 记者 黄毅 南充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秀美嘉陵江在川东北南充大地上留下“最柔美的身段”,孕育出水草丰美、稻香桑茂的灿烂农耕文明和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成就南充在四川省举足轻重的传统农业大市地位。

  进入新时代,面对四川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760万南充人凌云壮志,绘就“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宏伟蓝图,欲在川东北城市群百舸争流中率先突围,打造区域中心大城,成为成都、重庆之后的“第二城”。

  蓝图绘就两年,南充人的梦想与现实之间,距离到底还有多远?

  以优秀传统文化铸大城的“根”和“魂”

  “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地处秦巴山区要冲的南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唐尧、虞舜之前便谓“果氏之国”,殷商为巴人之国。

  当地学者冯文广告诉记者,巴处于蜀和楚之间,巴人尚武,在与楚的战争中,势力范围不断萎缩,一再西退,最后退至南充阆中。巴被秦所灭,阆中成为巴人的亡国之都。

  走进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古城,游客有机会观赏到“巴象鼓舞”的表演:佩戴面具、身着古装的众男子,不断敲击着手中的皮鼓,并踩着鼓点声,按照待战、征战、凯旋等篇章不断地变换队形,其势动人心魄……

巴象鼓舞。涂兴明 摄

  巴象鼓舞是阆中土著巴人由巫舞演化而来的狩猎舞和战舞,在当地民间代代传承,至今顽强地保留着巴人的基因——彪悍粗犷、能歌善舞、勇猛尚武……正如古籍所载,“阆中有渝水,賨人居左右,锐气善舞”“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巴国的身影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今天的南充大地上,巴象鼓舞、南部傩戏、巴人后裔七大族姓……一串串散落在民间的巴文化遗存珍珠,让我们循此上溯,仍能一睹2000多年前的巴人及其文化的概貌。今天的南充人,耿直忠义、吃苦耐劳、敢闯敢干,或许这也是巴人遗风。

  发源于秦岭北麓的嘉陵江,在阆中进入南充境内后,曲流359度300余公里,加之落差小,亿万年来江水不断改道、冲刷,在丘陵大地造就众多水草丰美、稻香桑茂的小盆地,先民们“沿江定居,男耕女织”,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明和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尤以蚕桑丝绸文化闻名天下。

  上古时代“伏羲化蚕,西陵氏(即嫘祖)始蚕”,有学者认为,嫘祖最早教民事蚕之地在古巴国今四川盐亭县至南充市西充县一带。自夏代开始,南充农桑发展日盛。禹王召集诸侯会盟,巴人持玉帛(帛,丝织品)参会。

  “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绿荫冉冉,女桑姨柔,参差墙下”“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记录了南充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千年兴盛不衰。

  辛亥革命前后,在以张澜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南充蚕丝业开始长足发展,丝厂、蚕业社、实业学校兴起。民国时期,吉庆丝厂、六合丝厂的产品两度摘取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南充丝绸蜚声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南充蚕桑丝绸发展到鼎盛时期,丝产量占全国的8%左右、四川的1/3,绸产量占四川的2/5。时至今日,南充仍然是国内蚕桑丝绸的产业基地。

  在南充上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丝绸文化、巴文化、三国文化、春节文化、嘉陵江文化……各种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在区域中心大城的打造中,南充市以优秀传统文化铸大城的“根”和“魂”,作出擦亮“中国绸都·丝绸文化”“印象嘉陵·生态文化”等五张名片的决策部署,投入巨资推进各类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仅2020年度计划投资就达290亿余元。

  近年来,南充市常态化举办木偶艺术周、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丝绸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周等文化活动,通过文字图片介绍、现场制作展示、社区学校展演等形式,让市民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铸就起大城市民的“根”和“魂”。

南充城夜景。 南充市委宣传部 供图

  “场镇版”城市向生态宜居公园城市升级

  南充主城由顺庆、嘉陵、高坪等三城区组团而成,嘉陵江、西河穿城而过,将三城区隔江(河)相望,城的四周,青山如黛。“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大自然赋予南充城不可多得的山水城市风光。

  然而,早些年间,到过南充城的外地游客无不喟叹,山水城市“盛名之下,难副其实”,许多地方难掩“场镇版”城市的气息。嘉陵城区是在火花街道场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经多年扩张,楼高了,马路宽了,嘉陵城区依然人气、商气不旺,嘉陵人购物、聚餐、娱乐,纷纷跑到一河之隔的顺庆城区去,就连在这里工作的人,许多也选择在顺庆城区购房居住……

  众多嘉陵人向记者道出其中的缘由,嘉陵城区“不宜居”,连一座公园或稍大点的绿地都没有,出门就是马路、车流。人们想散步,只能在大街上走走,或在政府大楼前的广场上逛逛……

  “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宜居的环境,就难以聚集人气,无人气,商气、财气谈何而来?

  突破传统农业大市的围城,打造一座“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区域中心大城,是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指标之一。近年来,南充市委、市政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城市建设,其中城市生态建设成为重中之重,通过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构造大气秀丽、生态宜居的城市形态,让市民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嘉陵城区紧邻烟波浩渺的嘉陵江,其间是一片长数公里、宽上百米的“野河滩”,过去杂草丛生,卵石密布,蚊蝇孳生,人迹不能至。嘉陵区引入社会资本17.9亿元,花费两年时间,将这一区域打造成长约7公里的亲水性、亲民性、休闲性、生态性“黄金江岸”公园,并于去年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公园内,绿树成荫,碧草如茵,亲水平台、跑道、骑行道、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场等遍布其中,孩子嬉戏、老人散步、年轻人踢球……欢声笑语荡漾其中。

  “‘黄金江岸’公园明显改善了嘉陵城区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城市形象和居住品质。如今,顺庆、高坪两区的人,开始到嘉陵城区购房置业。”对照前后变化,嘉陵市民朱长群感慨万端。

  近年来,“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缤纷水岸湿地公园、气象公园、体育公园等在南充城各处先后建成开放,城市“绿肺”不断扩大,城市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南充主城区优良天数率、PM2.5平均浓度呈一增一降。

  与此同时,南充市近年来下大力气补齐城建短板,启动实施了多年以来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建会战,全市183个重大城建项目完成投资554亿余元。

  一条条标美道路、特色文化商业街区,以及会展中心、双创中心等城市地标不断落成,使得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新城新区逐步成型,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大城格局加速形成,主城百万市民享受到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入夜漫步南充城区滨江路,嘉陵江两岸,参天大树绿影婆娑,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万家灯火倒映江中,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现代公园城市呼之欲出。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粮食生产连续15年领跑全省、生猪出栏量目前位居全省第一;

  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四川省农副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中国四大蚕茧和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这是南充人引以为傲的“城市荣誉”;

  历史上蚕桑丝绸和柑橘等水果产业发达,“绸都”“果城”成为南充对外交流的名片。

  这一顶顶的桂冠表明,长期以来,南充是典型的以农村经济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市。高峰时期,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超过60%。作为南充人民的母亲河,嘉陵江孕育了南充传统农业的辉煌。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缺乏品牌、销售渠道、终端市场、精深加工能力……当地柑橘、蚕桑等传统农业不断萎缩。仅蚕桑产业,已经从过去的农村家家户户栽桑养蚕,退守到如今仅有基地在栽桑养蚕,产茧仅能满足本地缫丝企业需求总量的20%。

  阵阵剧痛之后,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南充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出口。

  走进西充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区,机器轰鸣。一座520平方米的菇房里,水汽弥漫,菇架上摆放着白玉菇培养瓶。LED灯管发光、空调降温加湿、新风系统输入新鲜空气……现代化机器设备为白玉菇的生长提供着适宜的生长环境。仅这样一座菇房,在3个月的时间里,就能产出近1万公斤白玉菇。

  记者在这家公司的生产车间还看到,从食用菌培养基搅拌、装料、灭菌,再到制种等各道工序,均实行的是半自动化操作,机器为主,人工为辅。食用菌的种植、生产从“田间地头”搬迁到“工厂车间”,这是南充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驱车南充,一个个现代化的种植、养殖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遍布丘陵大地。位于高坪区江陵坝村的“中法农业科技园”,山坡上水果飘香,山坡下花团锦簇,湖水荡漾。这家农业科技园,一边在3000亩循环农业区内栽种着20多个新品种水果,正在设计试验高效栽培方案,一边把临江的荒滩、采砂地进行生态修复,建起6000亩湿地公园,发展文旅项目。

俯瞰中法农业科技园。 金礼国 摄 

  西充县可谓南充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十年九旱”的西充,长期依靠传统农业,老百姓以酸菜、红苕(薯)为主食,人称“苕国”,农业生产乃至县域经济发展一度举步维艰。

  西充县的决策者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利用当地空气、水源、土壤污染小的丘区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以此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并在资金、项目、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如今,有机农业已发展成为西充县的“名片”,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个、面积17.3万亩,有机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年产值增至30亿元,全县近10万人吃起了“有机饭”。

  赏花摘果、吃农家饭、体验传统农耕文化……近年来,乡村休闲农业游在南充“引爆”。都市城郊和乡村休闲农业是南充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着力点,西充、阆中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建成省级休闲农业主题公园9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农庄15个。

  今天的南充大地,现代农业已呈燎原之势,发展成为南充市新的“金字招牌”,全市农业领域已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四大“国字号”园区,建成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6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截至目前,全市现代农业园区有种植业基地67万多亩;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1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296个、438万亩,其中,有机农产品基地35万亩;现代农业集群产值已超过1000多亿元。

  产业集群奠定“大城崛起梦”之基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越过千亿元大关,跨进四川省“千亿俱乐部”;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6亿元,在川东北区域率先迈入“2000亿俱乐部”,挺进四川省市州发展“一方阵”……

  一步一个脚印,以工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南充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大城崛起梦”奠定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产业是财税之源、发展之基,产业强则南充强。”南充市委主要领导认为,兴市、强市之路在于首先抓产业,抓产业首先抓工业。一座区域中心大城的形成,离不开雄厚产业的支撑。

  近年来,工业基础原本薄弱的南充市,开始重点培育汽车汽配、油气化工、丝纺服装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19年开始,全市上下以开局即决战之态,实施“产业年、项目年、开放年”行动,大抓产业,部署实施300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6340亿余元。

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车间。南充市委宣传部 供图

  走进位于嘉陵区的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一台台新能源电动公交车、甲醇重卡正在装配。公司副总经理杨军告诉记者,在一期工程建成10万辆重卡、轻卡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公司正在建设二期工程——1万辆客车和50万辆新能源商用车动力总成生产基地。

  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南充市正在发挥以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的龙头带动和聚集效应,从而形成上下游关联度高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链。

  走进南充市各工业园区,矗立着一座座科技型、创新型的工厂。在南充三环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现代化电子设备高速运转,一个个精密电子零件被不停研磨。“别看我们的产品只是一个小小的陶瓷体,仅两颗米大、一张纸厚,但是每年可创造出20多亿元的产值。”南充三环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南充市委主要领导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南充经济工作的逻辑起点。要把“提高发展质量”与“保持较快增速”统一起来,把“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统一起来,确保经济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到2019年,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产值已达3366亿元,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已达380亿元,南充人民离实现“大城崛起梦”又近了一步。

  最近,南充市社会经济发展又迎来两大利好,其一,在四川省委推出的有关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谋划中明确提出,支持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其二,省级新区南充临江新区获批设立。这两大利好为南充市的大城崛起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蓦然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冲破传统农业大市的围城,一座宜居宜业、产城一体的区域中心大城正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北翼悄然崛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内蒙古部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而未补”

内蒙古部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而未补”

内蒙古部分合作社借款建设高标准农田,由于补助资金迟迟未支付,合作社面临极大负债压力,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际效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商业银行如何走稳“让利”“盈利”平衡木

迈向服务型制造的陕鼓实践

迈向服务型制造的陕鼓实践

从以生产压缩机等工业设备的传统工业企业,成长为提供完整工业解决方案及工业服务的大型上市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始终稳坐行业龙头。

·首次进入世界500强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