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在“硬科技之都”看“硬核”国企如何创新
2019-04-15 作者: 记者 姚友明/西安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古城西安,正在向“硬科技之都”演进。

  “‘硬科技’是对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中的高精尖原创技术的统称,具有自主研发、长期积累、高技术门槛、难以被复制或模仿等特点。”“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米磊说。

  近年来,西安依托当地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以“硬科技”为抓手,探索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新路径,大量“沉睡”在论文中和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被激活。应运而生的一批国有控股企业以灵活的体制机制,探索将国有院所深厚的技术积淀、丰富的人才储备和雄厚的设施装备优势,与民营创业团队灵活高效、市场化、低成本的优势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更加“硬核”的创新之路。

西安大雁塔。记者 邵瑞 摄

  “硬科技”成西安闪亮“名片”

  清明小长假,西安首家“硬科技”体验馆“九号宇宙”成为热门“打卡”地。这是一家集沉浸游览、互动体验、航天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沉浸式深空主题研学基地。据“九号宇宙”运营总监邹鹏回忆,仅在今年农历春节期间,“九号宇宙”就接待了5000多名游客,每天开放时间超过10个小时,讲解员忙得连轴转。

  这是西安近年来致力于打造“硬科技之都”的一个侧影。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教资源的富集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底,西安所在的陕西省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171家、高等院校115所、国家级重点学科126个;有国家两院院士65人、科技活动人员27.5万人。

  可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教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也是西安一直以来的痛点。作为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下称“西安光机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团队“中科创星”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米磊说在他的团队成立前,只有1%的科技成果最终能实现产业化,转化为经济效益。也正因于此,2010年,米磊提出了“硬科技”的概念。

  2012年的一天,米磊的女儿因为生病打点滴,护士却半天找不到血管,连扎数针都失败了。感到心疼的米磊决心把西安光机所的现有技术成果转化,解决“扎针难”的痛点。2013年,“中科创星”正式成立,作为孵化平台早期的孵化企业,米磊与“中科微光”联合研发出了“扎针神器”——血管成像仪。这款设备可同时识别血管位置和深度,只要将手臂置于血管成像仪下方,打开开关就能清晰照出血管。如今,血管成像仪每年已能为“中科微光”带来数千万元收益,产品在南美、中东等海外市场广受好评。

  从成立起至今,仅西安光机所就已孵化培育284家企业,超过100家企业产生下一轮融资,累计实现投资23亿元。在高新科技企业助力下,西安科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2018年1月到10月,西安市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5%、60.8%。

  “硬科技”正在成为西安一张闪亮的“名片”。

“瓢虫一号”上搭载的相机。资料照片

  国企逐梦商业航天“蓝海”

  作为一家由西安光机所发起成立的国有控股企业,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天塔”)正是诞生于这个大背景下的一家“硬科技”企业,致力于打造天基物联网项目、商业卫星测运控系统和智能制造卫星工厂。日前,随着中科天塔商业卫星测控系统的数据接收设备进入实装阶段,一个为商业卫星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专业、便捷商业测运控服务的平台即将亮相。

  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事业来说,201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去年在西安进行的首届丝路商业航天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长吴一戎院士认为,中国的商业航天现在已经开始涉及众多的产业领域。商业航天产业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从去年1月到10月,中国民用航天公司已经执行了5次发射任务。

  在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微纳星空董事长吴树范看来,未来人造卫星将有两个大致的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高精度、高稳定度的科学卫星,它们将继续挑战前沿问题;另一个方向就是重量小于100公斤的小卫星,即微纳卫星,主要作用于通信、大气探测等任务领域。

  “造一颗普通卫星的钱可能用来造上百颗微纳卫星,微纳卫星成本低且研发时间短,更利于其进入大学课堂用于教学。而且它在某项专项领域上能完成大卫星所做的事,有时候表现甚至比大卫星还好。”吴树范以美国的SPIRE公司举例说,该公司用微纳卫星进行气象服务,它的100多颗微纳卫星上天后,每天传回的数据量是全球各国政府所拥有的气象卫星数据量总和的10倍以上,这些数据量的累计使它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

  “微纳卫星的应用领域较为宽泛,它能进一步催生商业航天事业的发展。”吴树范说。

  正是看到了商业航天领域潜藏的商机,中科天塔在商业航天的广博领域中,选择以天基物联网和商业测运控系统作为其突破口。中科天塔总经理曾伟刚表示,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物联网市场潜力大、经济收益高。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的物联网设备不足50亿个,到2017年这个数字达到84亿,物联网设备数量首次超过人口数量。据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超过200亿个,到2025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或将成长至3.9万亿至11.1万亿美元;另一方面,卫星的频率、轨位资源有限,是战略资源,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布局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是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以及世界各国必争的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源。对于这种“先申报就可优先使用”的抢占方式,中国人要不甘居于人后。

小游客在西安“九号宇宙”航天科普研学基地体验飞行器模拟驾驶。记者 李一博 摄

  太空“闪烁”点亮新征途

  2018年12月7日,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瓢虫”系列卫星发射成功。其中,主星“瓢虫一号”搭载了由西安光机所和中科天塔联合研制的太空闪烁、太空自拍和太空VR载荷。2019年1月31日,“瓢虫一号”在西安的夜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太空卫星闪烁,通过长闪烁和短闪烁形式传递的莫尔斯码,让西安市民提前收到了一份精致的新春礼物。

  曾伟刚说,“瓢虫系列”卫星搭载了物联网验证载荷,为后续物联网星座建设提供了技术验证。2018年11月7日,在珠海航展上,中科天塔与九天微星、航天八院、长城公司确立“一箭四星”卫星发射项目。计划在2020年3月,通过一枚定制的长征六号火箭发射四颗卫星。近期这些卫星数据接收设备正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内安装,安装完成后将与中科天塔独立知识产权软件系统进行联调联试,并将为“一箭四星”项目提供测控服务。

  “物联网卫星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相关单位想准确监测到野外偏僻处输油管道的安全状态,想知道太阳能或者风力发电站相关设备是否在正常运行,想了解海上物流运输位置情况,这些都可以通过距地面800公里的物联网卫星与地面测控站、测控中心配合来实现。”曾伟刚说,这些工作目前很多是通过地面移动通信网络或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所完成的,但前者在偏僻地方信号太差,后者租用的费用偏高,今后90分钟左右绕地球运转一周的商业小卫星,会为这些物联网交互场景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

  “天基物联网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向航空航天、物流运输、智慧城市、动物保护、资产监管、个人消费等领域提供服务。测控系统建成后,我们还会为商业卫星用户提供服务。”曾伟刚说。

  业内人士分析称,像中科天塔这样国有航天平台资源与民营创业团队优势互补的模式,探索将国有院所深厚的技术积淀、丰富的人才储备和雄厚的设施装备优势,与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在开拓市场、终端应用等方面灵活高效、市场化、低成本的优势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形成合力,将形成和谐共生的良好商业航天创业生态,提升我国商业航天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以即将上天的四颗物联网卫星为例,实际上是我们对西安光机所‘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理念的深入探索实践,这四颗星将首次搭载由西安光机所瞬态室、光电测控室、月球与深空探测室等共同参与研发的天基激光通信系统。”曾伟刚说,“一方面我们用商业化的方式推动研究的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空间激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演示验证机会,助推了我国空间学科的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携号转网“坑多多” 合约套路消解政策红利

携号转网“坑多多” 合约套路消解政策红利

记者调查发现,用户在携号转网过程中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各种“坑”里,前有申请转网重重障碍,后有转网即成“二等用户”,基本使用都成问题。

·“陈化轮胎”换个马甲入市 价格暴涨十倍

在“硬科技之都”看“硬核”国企如何创新

在“硬科技之都”看“硬核”国企如何创新

西安依托当地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以“硬科技”为抓手,探索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新路径,大量“沉睡”在论文中和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被激活。

·《混改:资本视角的观察与思考》聚焦国企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