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特斯拉来了 临港火了
2019-02-26 作者: 记者 陆文军 何欣荣/上海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打开上海地图,视线转向东南,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处,孕育出一片广袤的热土。这是上海面积最大的开发区——临港产业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选择在这里落户。

  作为临港产业区的开发主体,上海临港集团是上海国资委旗下唯一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与经营和相关配套服务为主业的功能性国企,近年来跃居国内产业园区运营商前三强。特斯拉、商汤科技、积塔半导体、君实生物……一大批明星科技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临港的“推手”作用。

  承载产业迭代升级 吸引重大项目

  上海浦东新区两港西大道和正嘉路交汇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在加紧建设中。根据计划,这个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投资项目,将在2019年底前开始Model 3车型的生产,2020年实现量产,成为特斯拉拓展中国和亚太市场的关键棋子。

  像特斯拉这样的明星企业,无疑是各地引进外资的追逐对象。“特斯拉最终选择临港,三个因素起了关键作用。”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表示。

  一是国家政策。2018年,中国政府宣布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我们跟踪特斯拉项目两年多。国家扩大开放的消息,让特斯拉下了最后的决心。”

  二是上海的综合优势。从事产业园区开发数十年,刘家平的感受是:跟很多地方比,上海的商务成本偏高,但综合优势突出,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和金融资源。错失上海,往往会面临更高的机会成本。

  三是临港的核心竞争力。早在201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临港地区建立特殊机制和特殊政策,即实行“双特”政策。包括双定双限房、土地弹性出让等特殊政策以及政务服务的“临港速度”,为人才引进和项目落地创造了条件。

  特斯拉是一个缩影。临港产业区开发之初,就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全球最大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以及配套船用曲轴、全国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主设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发动机……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个重大专项中,临港涉及8个,占了“半壁江山”。

  产业不断迭代升级,开发区同样要不断进化。在日趋白热化的全球科技竞争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众所瞩目,也是上海的攻坚重点。“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说,作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临港责无旁贷。

  集成电路领域,依托新昇半导体的国产大硅片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总投资359亿元的积塔半导体,临港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正在打造上海集成电路“第三极”。人工智能领域,临港以上海脑智工程建设为契机,在吸引寒武纪等人工智能企业的同时,还加快建设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功能性平台。生物医药领域,开发出首个国产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单抗的君实生物,已经在临港投资建设产业化基地。

  从新片区到科创板 增强国家战略转化能力

  在上海的国企改革中,临港集团被定义为功能类企业。从最早的高端装备制造,到后来的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再到首届进博会期间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如何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并增强把国家战略转化为企业发展机遇的能力,是包括刘家平在内的临港集团管理层的首要考虑。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建设是上海临港集团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新片区不是简单的扩区,而是赋予自贸区发展新的内涵,开启新的征程。”刘家平认为。

  新片区到底新在何处?从面积来说,新片区远大于原自贸区。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认为,可以借此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压力测试。比如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可以吸引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重点围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机器人、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开展布局。

  从功能来说,可以大力发展离岸经济。刘家平认为,在引进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新片区可以吸引国内外创新人才和团队进行离岸科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围绕供应链建设,打造离岸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离岸服务业。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临港集团重点聚焦产业园区的协同发展。临港是上海开发区“走出去”的先锋,先后在浙江海宁、江苏大丰和盐城建设了合作园区,成为长三角加强园区合作、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组成部分。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上海西部的青浦、金山等区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前沿区域。目前,临港在青浦赵巷、金山枫泾等区域建设区域科创中心。与上海松江区联手打造的临港松江科技城,已经成为贯穿三省一市的G60科创走廊建设的桥头堡。

  “开发区协同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临港正在探索长三角地区园区合作、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包括与地方政府在共建园区的GDP统计和上缴税收的分成机制,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的跨省统筹和流动机制方面,提出制度创新试点的意见建议。”刘家平说。

  瞄准科创板,临港集团旗下开发区储备了丰厚的科创企业资源。统计显示,仅2018年一年,临港旗下园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8家、知识产权7900多件和上市公司16家。

  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临港有着独特的平台作用。2015年,临港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孵化了航空发动机检测、汽车动力总成、燃料电池极板等“五朵金花”项目。2018年11月,工信部在上海召开数控机床专项与汽车领域现场对接会,交大智邦的汽车动力总成加工装备与工艺集成验证线正式亮相,“五朵金花”正在次第绽放。

  进一步释放空间开发潜力和国企改革活力

  从位于市区的漕河泾开发区出发,到位于近郊的松江、浦江科技城,再到如今的临港产业区,临港集团的发展足迹,勾勒出“上海制造”不断转型升级的鲜活图景。

  “改革开放是‘接力跑’,园区开发建设同样也是一场‘接力跑’。”刘家平说,在这场既考验耐力又比拼技巧的长跑中,一套富有临港特色的“开发经”逐渐成型。

  推动产城融合。刘家平说,开发区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是“七通一平”这么简单。“不能为了产业而产业,要围绕人的需求来组织资源,配置教育、医疗等城市服务功能。”

  比如,临港奉贤园区正在建设一个总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的临港蓝湾国际社区。上海临港奉贤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林昆说,这个社区可以给产业人才提供属地化的综合配套服务,为疏解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拓展上海城市发展“宽度”闯出一条新路。

  推动产金融合。“基地+基金”,是临港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时摸索出的一套模式。2017年临港集团与临港管委会共同发起设立30亿元规模的临港智兆股权投资基金,通过“招投联动”,专注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截至目前已吸引15家企业落户临港园区,引荐7个优质项目获得子基金投资。

  推动产学研融合。临港集团先后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部分产学研融合项目已经“开花结果”。

  与开发能力相映衬的,是临港的开发空间潜力。“只要有好项目,上海不缺地。”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经信委主任陈鸣波在多个场合表示。“好项目不缺地”的底气之一,来自于临港产业区。记者采访了解到,临港产业区内面积较大的综合区和主产业区,基本处于战略留白状态,这是上海未来发展高科技产业极其珍贵的土地资源。

  “国资国企改革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之一,就是功能类国企也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完成政府的战略任务。”刘家平表示。

  临港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临港,2018年公布资产重组方案,同时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配套募资不超过60亿元,进一步推动国企混改。与此同时,临港集团还牵手大金融机构,成功发行绿色债、海外债、双创债,其中海外债募集资金3亿美元,票面利率锁定在4.625%,刷新了近三年来上海非金融国企境外美元债券的发行纪录。

  在国资国企改革中,激发人的活力至关重要。刘家平透露,临港集团正在尝试将重资产和轻资产分离的方式,加大对员工的激励力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昔日“污江”重现“百里画廊”

昔日“污江”重现“百里画廊”

2018年乌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整体水质达到三类,部分断面水质达到二类,乌江重现“百里画廊”美景。

·7000亿纾困资金涌入 股权质押风险大幅缓解

特斯拉来了 临港火了

特斯拉来了 临港火了

特斯拉、商汤科技、积塔半导体、君实生物……一大批明星科技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临港的“推手”作用。

·用科技重塑传统产业“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