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海绵城市十讲》出版 “思想+案例” 助推当前海绵城市建设
2018-05-09 作者: 林远 来源: 经济参考网

 

  “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明白‘小脚治水不可为’,我们需要从理念上进行变革,树立‘大脚’的治水理念。”近日,针对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热潮,在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俞孔坚讲述、牛建宏编著的《海绵城市十讲》一书中发出这样的呼吁。

  据了解,《海绵城市十讲》一书是根据俞孔坚教授多年来在全国进行的众多海绵城市讲座以及采访报道等内容,由牛建宏整理、总结而成,意在将俞孔坚教授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通俗化,让更多的人理解“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从而为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简洁、易懂、有用的知识读本和操作手册。

  全书内容分为“大脚美学和海绵哲学”、“与水为友,弹性适应”、“充分利用雨水,让土地回归丰产”、“最少干预,满足最大需求”、“让自然做功,营造最美景观”、“生态净化,变劣水为清流”、“消纳-减速-适应,系统集成、综合治理”、“建立海绵系统是个‘挣钱的买卖’”、“借鉴农民智慧,建设海绵城市”、“海绵细胞,从家做起”等十个方面,每讲的内容都以思想解说配以相应的实践案例,全面展现了俞孔坚海绵城市的建设思想。

  对于该书的出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认为,该书以简洁的形式,通俗的语言,可操作的案例,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者提供了简洁、易懂、有用的知识读本。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对助推海绵城市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认为,俞孔坚教授及其北京大学和土人设计团队是全国性海绵城市建设浪潮的引领者,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和深入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完成了1000多个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实践项目,这对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任南琪认为,作为海绵城市理念和实践的先行者,俞孔坚教授以其广阔的时空视野,严谨的科学思考,系统的方法论和技术体系,与脚踏实地的众多实践案例,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定义、哲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他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是可以在中国大地上践行的。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兼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贺和平认为,该书提出“与水为友,回归丰产,最少干预,让自然做功,借鉴农民智慧,尊重自然,倡导大脚美学……”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以讲座的形式和生动的语言呈现给大家,可读性强,操作性强,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公园协会秘书长李存东认为,该书不仅总结了海绵城市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更分享了众多有影响的典型案例,思考现实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技术探索与艺术创新相结合,视野广阔,语言通俗,将繁杂、难懂的专业问题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读物,值得推荐。

  作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同时还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俞孔坚,可以说是中国海绵城市的先行者。他最早在2003年出版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就提出把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关键战略之一,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

  在2016年出版的《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俞孔坚明确了海绵城市理论与方法探讨的边界,指出“海绵城市”既是一种城市形态(即生态型城市),也是一种关于雨、水及雨洪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哲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在《海绵城市十讲》一书中,俞孔坚指出,中国当代城市建设需要倡导一种“大脚”美学,它包括两个关键的战略:第一,用“逆向规划”解放和恢复自然之大脚,改变现有的城市发展建设规划模式,建立一套生态基础设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变原有的机械的思维方式。第二,必须倡导基于生态与环境伦理的新美学――大脚美学,认识到自然是美的,崇尚野草之美、健康的生态过程与格局之美、丰产之美,认识到大脚的美是环保的、健康的、丰产的、生机勃勃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美。

  俞孔坚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时代呼唤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道。而“海绵城市”应对了世界性难题,展示了中国特色的生态之道。

  在书中,俞孔坚特别指出,海绵城市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但它带来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城市品质的提升,值得我们为之而努力。因此,要充分考虑生态投入和经济收益的关系,充分认识建设海绵城市,建立众多的海绵系统也可以是“挣钱的买卖”。

  另外,针对有些人认为“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高造价,需要高精尖的高技术,需要很复杂的材料”的看法,俞孔坚将其归结为造价、技术、材料三大迷信。他认为,当前建设海绵城市就要破除这三大迷信,我们有必要向农民的智慧学习,回归土地的伦理,回归造田、灌溉、施肥、播种和收获的基本技术,用农民的智慧来营造海绵城市。这既是回归,也是创新。

  俞孔坚希望《海绵城市十讲》一书的出版,能为地方城市领导者、海绵城市的建设者提供简洁、易懂、有用的知识读本和操作手册;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中药材“资源大省”遭遇“产业小省”困境

中药材“资源大省”遭遇“产业小省”困境

人才实力弱、就地转化能力差、审批管理机制较僵化,阻碍了甘肃省把中医药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甘肃省中医药产业亟待走出“中药材资源大省、产业小省、研发弱省”的困局。

·触目惊心:掘地30米偷埋暗管排污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