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防风险须引导市场与政府形成合作博弈
2018-01-05 作者: 陈涛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今后3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首。围绕风险防范和化解,过去一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介入市场交易链条,干预风险形成过程,阻止风险无序聚集,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市场在适应管理风格转换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有效引导,使市场和政府形成合作博弈,减少政策执行层面摩擦,真正防控风险。

  通常所谓监管和被监管之间的“猫鼠游戏”,属于非合作博弈的典型表现。在利益和目标相互影响的非合作博弈中,如果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必然对其他参与方的利益产生负面影响。若这种博弈横亘在市场与政府之间,摩擦成本不断增大,势必阻碍政策目标的实现。实际上,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也存在合作空间,存在合作博弈选择。合作博弈重视合作后的收益分配,将使博弈双方均受益,不会产生“谁受损、谁受益”问题。现实生活中,市场与政府之间大多处于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之间,非合作博弈并不常见。应该看到,防控风险既是监管目标,也是被监管者的底线要求,市场与政府能形成最大公约数。类似防控风险而产生监管与被监管之间的博弈,完全有可能被纳入合作博弈的范畴,这就需要监管者能够有效引导市场形成良性预期,推动被监管者顺应监管政策导向自发调整,成为防控风险主体。

  但现实中,推动市场与政府形成防风险的合作博弈并非易事。市场运行有其自身逻辑,市场已经累积了足够力量,市场主体道德风险高企,如此种种都可能会改变博弈格局和力量,增加博弈的非合作成分。在防控风险过程中,部分市场主体往往会漠视现实风险,认为“这次不一样”,从而主观上拒绝调整,客观上也不愿意放弃风险收益,寄希望于监管会网开一面,却明显背离了监管目标。

  这些年来,我国金融领域乱象较为突出,非合作博弈影响不容忽视。金融分业监管固然存在套利空间,但若金融机构以监管套利为目标进行非合作博弈,将会成倍放大并集聚金融风险。影子银行的兴起,就与部分金融机构挖空心思进行监管套利不无关系。资产管理业务无序发展,各种通道业务盛行于金融市场,资产管理产品嵌套和违规操作层出不穷,也主要是因为这些金融机构并未顺应监管政策导向规范运营。同业业务原本服务于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目标,但相当多金融机构却将其作为资产规模扩张的手段,甚至通过同业存单续做委外投资进行资金套利,加剧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互联网技术为传统金融业务提供了全新的服务模式,提高了金融展业的效率,但部分机构却假借互联网金融名义,大肆开展非法集资。部分地方金融领域风险持续聚集,这与地方层面防控风险的责任未严格落实有密切的关系。以上种种情况充分表明,非合作博弈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监管套利,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运行的风险。

  在防控风险大目标下,引导市场与政府之间形成合作博弈,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全面掌握风险底数情况下,加强市场沟通,引导市场主体形成合理预期,政策措施力度合适,尽可能避免引发市场利益格局过度调整;也需要市场主体主动落实防控风险的责任,深入研究宏观大势和政策走向,顺应政策导向及时调整业务结构,努力减少风险聚集。当前,基于政府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和金融机构内在控制金融风险动力,使得统一资产管理业务规则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形成前所未有的深度合作博弈。虽然还可能对统一资产管理业务规则的具体细节存在分歧,对某些条款还有些争议,但市场主体要求改变过去资产管理业务监管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公平状况的愿望几乎是一致的,这与金融监管当局防止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聚集、维护金融市场公平竞争、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目标是一致的。也正基于这一逻辑,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已在调整,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的良性互动也正在形成。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物流“信息割据”侵蚀长江上游经济活力

物流“信息割据”侵蚀长江上游经济活力

一吨货在贵州走公路每百公里运费约为120元,在杭州却只需要60至80元。信息不顺畅导致两地物流成本差距。

·救赎:洞庭湖300万欧美黑杨全砍倒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