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你很有天赋,但能在逆境中坚持多久?
2017-06-19 作者: 夏学杰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凯文·阿什顿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在当下,是个相当时髦的词汇。谁都愿意沾一沾它的光,开口闭口谈创新,似乎不谈创新,就OUT了。可是,所有在热烈谈论创新的人,是否真正明白创新的内涵,或只是一知半解,只是从字面的意思上去理解,恐怕就很难说了。凯文·阿什顿在《被误读的创新》中直言不讳:世人误读了创新,创新能力不是天才独有的,每个人都能够创新。创造并不是魔法,而是工作。

  全书开篇于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的一封信。这封信1815年刊登在德国《综合音乐杂志》上。莫扎特在信里将其创作过程描述为“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我的创作主题会越发广阔,变得清晰而有条理。即使创作内容很长,它也几乎是以全貌完整地出现在我脑中,如此我只需一瞥就能审视它的全部,像审视一幅精美的画作或一座美丽的雕像。我也并非是在想象中部分地去听这些乐曲的,而是一次就将它们全部听完。”然而,这封被后人反复用来解释创作灵感的信是伪造的。在莫扎特真正的信件中,他表述的创作过程是,先大略写下作品,然后修改,有时会卡壳。可见,即便如莫扎特那般不世出的天才,其才华也没有到神乎其神的地步。所以,凯文就觉得有理由怀疑一些流传甚广的创作神话了。诸如天才在某些时候会有强大的洞察力,伟大的事物和思想能被完整地创造出来;那首诗是在梦中写成的;某部交响乐是一气呵成谱出来的;有的科学定律是在“我发现了”的尖叫声中实现的;企业是靠魔力建立的……在凯文看来,这些都是浪漫的胡扯。

  凯文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创新的故事——史蒂夫·乔布斯的创新来源于哪里?为什么捕鼠器会成为专利最多的发明?幽门螺旋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让牛顿站在肩膀上的“巨人”究竟是谁?完整的一罐可口可乐是如何诞生的?第一架隐形飞机是怎样造出来的?头脑风暴真能产生更好的点子吗?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活力的创新型组织?通过对人类创造史上重大案例的梳理和解析,凯文揭示了人类探索、发现与创造背后的真相,探索未知的主要方法靠不断试错摸索,靠归纳总结。通过这些故事,凯文想表达的、概括的是,创造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创造力是人类天生就有的能力。创造并不神秘。创造很寻常。所有的创新都是建立于无数前人的聪明才智之上,个人的最大贡献,也仅仅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的一小步。决定能否会成为成功的创造者的,不是有多么聪明,多么有天赋,或多么努力工作,而是如何去应对创造中的各种逆境。只有保持“初心”和初学者的心态,才会发现新的问题,注意到被忽视的东西,看见意料之外的事情。

  当然,类似这样放低创新门槛的建议,以前也有过。比如美国商界传奇人物杰克·韦尔奇就建议重新定义创新,让每个人参与其中。可惜,大多数人和商业领域的权威专家们在思考创新时往往思维过于狭隘,因此与多重增长机遇失之交臂。重大的、颠覆性的突破,本来就少见,以这样的高标准来定义创新,会把太多的人挡在创新的门槛之外。杰克·韦尔奇说:“在商业领域,最好将创新定义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渐进式改进’,只有这样,才最有可能实现创新。创新可以是,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续不断的、正常的事情。创新可以是,而且应该是一种心态,每个员工,无论位于哪个级别,在每天早上踏进公司大门的那一刻都应思考如何创新,心想‘我今天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方法’。”显然,杰克·韦尔奇不希望把创新弄得太狭隘了,不要把创新看得那么高大上,但他并没有轻视重大创新,没有颠覆天才的作用。而凯文则直接挑战天才在创造上的作用了。

  “创造是留给天才去做的。”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信条经历了17世纪启蒙运动、18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和19世纪工业革命,延续到了今天。凯文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直言不讳地说:“再见了,天才。”他认为天才的时代已经终结。天才与创新能力无关——即使在创新能力被定义得很广泛、被测量得极慷慨的时候。实验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和总体智力之间没有联系。创新,像人类的所有能力一样,不同的人能力的范围有所不同,但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在能创新的人和不能创新的人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电网,将天才和普通大众分隔在两边。

  照凯文的说法:工作是创新的灵魂。工作就是起早贪黑,拒绝各种约会,放弃周末,写了再重写,检查又修改,死记硬背和例行公事,盯着空白的纸张怀疑自己,在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的时候开始,而且在继续不下去时仍不停止。这绝不有趣、浪漫,甚至在大部分时候十分枯燥。如果我们想创新,那就必须——用保罗·加利科的话来说就是——割开我们血管,让血流出来。创造就是工作。就是如此简单,而又如此困难。

  既然创造就是工作,那么,能否推导出工作都是创造呢?我想,应该不能。否则,还有必要探讨创新型组织吗?只是凯文若不做惊人语,就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若不偏激,公正公允地去表述,就没有多少亮点可闪耀了。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艾德·卡特姆与记者埃米·华莱士合写的《创新公司》曾这样表述:“要想见证伟大,就必须经历一段不伟大的平庸,这个道理,有些人是不能理解的。在创意的环境中,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捍卫新生的构思不受这些人的摧残,捍卫未来,不要驻足过去。创新,最初可能很幼稚,即便不太幼稚,也会让别人一时无法理解和适应,这时如果不保护那些创新者们的忐忑不安的心,久而久之,创新者就会望而却步了。”那么,凯文是如何看待创新型组织的呢?对抗新想法,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一个创新型组织的标志是比一般组织更能接受新想法,重视行动胜过重视言语。巴尔扎克曾说:“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进。”作为创新型组织,就该全力呵护创新性的成长。

  现在人们喜欢强调点子的力量,似乎有了个好点子,就能将一家企业转危为安甚至飞越无限。凯文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创新的神话将“拥有点子”与实际的创新工作相互混淆了。想法就像种子一样,很丰富,只是其中绝大多数永远都得不到什么发展。此外,想法很少是独创的。多数事物是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同时被发明出来的。所以,有想法并不等同于创新。创造是执行,而不是灵感。很多人都有想法,但很少有人为了制造出信念中的东西而采取步骤。飞机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两兄弟并不是最早想出要制造一架飞行器这一想法的人,也不是最早开始制造的人,但他们是最早试飞的人。

  读中国古书,常会读到一些传奇性的出生,其奇异程度超乎人们的常识。不仅有母亲可以怀孕数年,而且还可以无父。如《独异志》中记载:伊尹无父,生于空桑中,禹妻化为石,后剖腹而生启。东方朔据说是星神下凡,东方朔“自入仕汉武帝,天上岁星不见。至其死后,星乃出。”这些思维,跟被神圣化的创造大致不差吧。有的人喜欢自我神圣化,绝缘于尘世,为了告诉人们:吾之创造是尔等学不会亦做不到的。久而久之,创新就成了外人难以窥见其真面貌的神女。除此之外,神圣化创新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们习惯去为自己偷懒找借口,创新都是天才的事,至少是绝顶聪明的人能干得出来的,非我辈所能。

  凯文还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凯文并非是纸上谈兵的主儿,在美国的大学中,许多教授都是创业者,凯文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无线射频识别网络系统的先驱者,被称为“物联网之父”。作为一名高科技创业家,他曾创办了多家成功的企业,其中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另一家与他人联合创办的Zensi 公司于2010年被贝尔金国际(Belkin)收购。凯文说他的经历和他读过的那些关于“创造”的书籍中的故事毫无相似之处。没有什么魔法——虽然有少数的灵光一闪——只有成千上万个小时的工作。虽说他的物联网后来是成功的,2013年,他起的“物联网”这个名字被添加到了《牛津词典》中,被定义为“被人提议的互联网的一个发展。在物联网中,每个日常物品都连接到网络,使它们能够发送和接收数据”。凯文说,建设“物联网”是缓慢而艰辛的,充满了政策上的担忧和各种错误,与宏伟计划和战略毫不相关。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通过失败来获得成功,学会了预见冲突,不为逆境的到来惊讶。

  撇开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谈,就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而言,《被误读的创新》还创造于每个普通民众,鼓励人们不再自惭形秽瞻前顾后,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南方基金

天量楼市库存拖累中西部县域经济

天量楼市库存拖累中西部县域经济

记者近日在中西部一些省份采访发现,一些地方的城镇化侧重于大规模、高强度的“造城运动”,部分透支了城镇化的红利。

·“长江双肾”综合病症日益恶化

三类纠纷高发 美容不成反“闹心”

三类纠纷高发 美容不成反“闹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依靠现代美容技术提升“颜值”成为一些爱美人士的选择。记者采访一线法官了解到,由于当前美容市场管理不规范,美容机构良莠不齐,一些非正规美容机构存在虚假宣传、强制消费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现象,部分非正规医疗美容机构无证经营甚至造成伤害事故。法官提醒,美容纠纷频发,消费者投诉不断,选择美容机构还需擦亮双眼。

·高收益投资?当心非法期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