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将券商投行业务专项检查常态化
2016-12-30 作者: 曹中铭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日前举行的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张晓军通报了2016年7月监管部门对13家券商投行类业务开展专项检查的结果。此次专项检查范围涵盖了保荐、财务顾问和新三板推荐等,而发现的问题主要涉及内部控制、内核流程、尽职调查、持续督导、工作底稿管理等方面。笔者以为,基于券商投行工作本身的特殊性、重要性与敏感性,对于发现的问题切不可漠视。

  近年来,证监会频频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或专项检查活动,以打击市场上的违规违法行为,规范相关市场主体的日常运作。这些专项执法行动或专项检查活动的开展,对于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市场公平、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券商三大传统业务包括经纪、自营以及投行业务,经纪业务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自营业务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这两大业务受到券商重视的程度远不及投行业务。尽管如此,券商投行部门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门。

  比如,近些年,A股市场出现的几起非常恶劣的造假上市案件,像云南绿大地、万福生科等欺诈发行案件,背后都与相关券商投行部门没有履行好勤勉尽责的职责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券商投行部门在保荐企业上市时,没有做好尽职调查,从而让造假者蒙混过关。并且,因A股退市机制形同虚设,而造假上市者又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导致许多企业不惜铤而走险,借助于包装粉饰、财务造假的方式跻身资本市场。

  内部控制、内核流程、尽职调查、持续督导、工作底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是券商投行最基本的业务范畴。如果这些基础性业务做得不扎实,或者存在疏忽之处,是经不起任何检查的,更何况还是专项检查。因此,众多券商在此次专项检查中“阴沟里翻船”,亦是其咎由自取。

  不过,虽然是券商投行业务出现上述问题,但究其根本,则反映出相关券商在公司治理、内控机制等方面存在漏洞,而投行业务只不过是其中折射出来的一个“映象”而已。因此,专项检查被曝光出现的问题,与其仅仅归属于券商投行部门,倒不如说是券商的公司治理与内控机制上存在问题更为准确。而因为公司治理与内控机制的问题,10年前券商行业曾经遭遇过整顿的痛楚,整个市场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因此,对于专项检查出现的问题,我们绝对不可简单地漠视。一方面,此次只检查了13家券商,虽然结果对其他券商而言也是一种警醒,但远远不如监管部门上门实地检查来得真实。而且,由于某些券商并不在检查之列,重视程度亦会打折。因此,有必要将专项检查变成一种常态检查,或者经常性进行抽查,让各家券商都绷紧神经,重视投行业务,并改进其中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于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没有脱离责令改正、出具警示函等不痛不痒的措施,而事实多次证明,类似处罚的效果非常有限。个人认为,监管部门与其频繁地采取责令改正等措施,远不如撤销相关券商的资格来得真实与有效。

  当然,此次专项检查中发现了多方面的问题,事实上,也促使我们还需要从制度建设上查找原因。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提高违规成本,提升券商公司治理水平,无疑是提升券商投行业务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包袱难卸 国企混改遭遇现实屏障

包袱难卸 国企混改遭遇现实屏障

专家建议,在完善规则前提下,国企应成为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健全内部治理机制。

·试点全面铺开 国企改革“冷热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