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台“天坛标准”的神经外科手术
2016-11-15 作者: 记者 卢国强 周宁 李德欣 孙蕾采写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夏秋时节的一个早上,住院七天的70岁患者杨淑仙比平时起得早些。“今天要做手术,还是有点儿紧张。”坐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的病床上,杨淑仙摸着自己的光头对记者说,头一天理的这个“新发型”,她还不太习惯。

  一个月前,杨淑仙在体检时查出患有脑膜瘤,这种从未听说的疾病让全家人非常担心。大儿子赶紧陪老人到北京看专家。“确诊了,要手术。可床位太紧,排到四个月以后了。”杨淑仙的老伴儿张大爷回忆说,当时一家人急得如坐针毡。

  一个偶然的机会,家人得知在张家口一院神经外科有北京天坛医院医生常年出诊,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从北京返回张家口。“没想到来了就住上院了,万伟庆大夫亲自看的,手术也安排好了,心里踏实多了。”张大爷说。

 

万伟庆在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查看住院患者病情。

 

  万伟庆是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现在张家口一院挂职任副院长。“大妈别紧张,您这是非常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一早查房的万伟庆边安慰杨淑仙,边和其他医生核对病人病历和手术流程。

 

万伟庆在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为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2015年8月,天坛医院与张家口一院“联姻”成立“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万伟庆通过竞聘担任现职,主抓神经外科建设。“当时这里的神外科没有一个专用手术台,八张病床大多常年空着,是整个医院最冷清的科室。”万伟庆说,“短短一年多,这里目前已有三个专用手术台,20多张病床基本满员,科室医生也由四名增至十名。”

  上午9点半,结束查房的万伟庆回到手术室,与即将参加手术的医生、麻醉师、护士等六人做术前准备。15分钟后,杨淑仙开始接受麻醉。10点,手术正式开始,万伟庆操刀实施颅腔打开,“血压正常”“心律正常”……整个团队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

 

▲万伟庆在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为患者做手术。

 

  一台神经外科手术一般需三至四小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随着患者增多,万伟庆除坐诊、查房外,平均每天还要做一台手术,累得够呛。“其实,现在比刚来时好多了,那时医护人员少、水平也不行,麻醉、用具准备甚至患者手术体位摆放都得我亲自上手,一台手术下来比在北京做两台还累。”万伟庆回忆道。

 

万伟庆在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与医生团队进行交流。

 

  手术室外间,张家口一院神经外科主任秦雪峰带着两名刚入职的医生观摩。作为在该院工作十余年的高年资医生,秦雪峰对医院近一年多来的变化感慨万千:“以前,我们科每年手术也不过十来台,现在一周手术量比以往一年还多。而且手术货真价实,和以往‘简单外伤处置’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张家口人现在都叫我们科‘小天坛’。”

  手术室外,张大爷在儿女们的陪伴下等待老伴儿的消息。对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杨淑仙在张家口本地完成治疗,能节省一笔不小的开销。“手术前后费用大概三万块,医保报销比例还高。要是去北京,不仅报销少,来回路费再加护理费都得自己掏,预算至少再加一两万,这可是我们老两口大半年的退休金啊!”张大爷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账。

  中午1点50分,手术室信号灯熄灭,张大爷迫不及待地迎上前去。“手术很成功,术后恢复两周左右就能出院了。”万伟庆摘下口罩说。

  近四个小时的手术让万伟庆略感疲惫。“再过几个月,我就不用每天一台手术了。”万伟庆欣慰地说,“科室里的其他医生进步很快,像今天这样的手术,他们很快就能上手,同样能达到‘天坛标准’。”

▼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患者接受采访。

 

http://vodfile1.news.cn/data/cdn_transfer/83/32/8322fa41a691de8e890a9bfd8bdad258a6b23432.mp4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分级诊疗须防陷入利益博弈僵局

分级诊疗须防陷入利益博弈僵局

记者历经七个月蹲点调研发现,本是解“痛”良方的分级诊疗,在推广中遭遇诸多难点和痛点。

·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