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赤水:演绎红与绿的传奇
2016-10-26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地处贵州西北部,与四川、重庆接壤的赤水市,是“川盐入黔”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历来商贾云集,文化昌盛。水路交通的便利,也让赤水市成为贵州近代以来新思潮的最先散播之地,贵州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就在赤水诞生。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为北渡长江,曾在这里“一渡赤水”,赤水这座西南小城也因此名扬中外。

  不忘传承,方得始终。近年来赤水市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着力打造立体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一跃成为贵州森林覆盖率最高、绿色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

  红色热土 世界丹霞

  赤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历来是川盐入黔之古道、川黔边贸枢纽、经济文化重镇,也是贵州通往四川、重庆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明珠”之称。

 
赤水全景 喻德江/摄 
 
城市一景 洪开第/摄 
 
高速公路穿行在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地方 付树湘/摄 
 
赤水市区位交通图 

  清代仁怀厅同知陈熙晋对赤水的边贸繁荣景象曾留下:“满眼盐船争泊岸、收得百货夕阳中”的叙述,又写下:“树杪炊烟夕照收,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一夜滩声撼小楼”的诗句。

  早在商殷时期,赤水就有古人渔猎的踪迹。1998年,在赤水市复兴古镇马鞍山附近发现古崖墓群,经鉴定为东晋时期的崖墓群,古崖墓群的发现,再次印证了赤水的悠久历史。

  史料记载,赤水历史上曾长期隶属巴蜀,东晋时期有“安乐县”之称;唐时期,赤水境内设有淅州、蔺州、能州等州;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朝廷在此设仁怀厅,管辖现今赤水、习水、仁怀等地。

  曾有九宫十八庙历史建筑记载的赤水市,现存有修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赤水古城垣830米,该城垣依地形砌筑,其上可步行或骑马,为砖木结构、小青瓦铺盖,建有瞭望台等。由于赤水重要的战略地位,“清王朝平定播州之役”、“太平军过境入川”都在赤水留下大量战斗遗址。

  作为近代思潮最先进入贵州的港口城市,早在1929年,以梁业广为首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来到赤水活动,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成立了贵州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简称:中共赤合特支)。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为北渡长江,林彪曾率红一军团军团部进驻丙安,将指挥部设在一王姓地主住所内。在丙安古镇,现有红一军团驻地、红二师师部旧址陈列馆和耿飚将军纪念馆等。

  如今走进这座红色小镇,在吊脚楼、石板街、铁索桥的衬托下,丙安古镇更显古朴厚重,坐落于古镇中心位置的“红一军团陈列馆”,随着长征胜利80周年的到来,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为达到北渡长江的战略目标,红一军团曾进驻这个只有数百户人家的丙安古镇,当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住进了风尘仆仆的红军官兵。”陈列馆解说员说,作为长征时期红军重要的历史遗迹所在地,陈列馆每天都能接待上千名游客。

  如果说红军“四渡赤水”让赤水市名扬中外,那么坐拥世界丹霞地貌的赤水市更因此享誉国际。2010年8月,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赤水也成为贵州省继荔波中国喀斯特之后的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我国著名的丹霞地貌专家、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黄进教授专程到赤水考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发育之成熟典型,壮观美丽之程度,当属全国第一。

  记者在赤水世界丹霞地貌景区看到,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赤水丹霞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和景区95%森林覆盖率下的飞瀑流泉,构建起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世界丹霞风光,绝美的丹霞地貌每年也吸引着几十万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

  绿色王国 生态发展

  生态是赤水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也是希望所在。自1990年建市以来,历届赤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了发展和生态的有机统一。

  特别是1998年国家相继实施“退耕还林”、“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赤水市变“退耕还林”为“退耕还竹”。每年以近7万亩的造竹速度,10年退耕还竹近70万亩,全市竹林面积达到130万亩,农民人均竹林面积近6亩,成为中国竹林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

  多年的“退耕还竹”和封山育林,赤水市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6%增加到现在的81%,曾经浑浊不堪的赤水河越发澄清碧绿。由于生态建设明显,赤水市每年向长江减少泥沙排放量达400万吨以上,并一跃成为贵州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市之一。

  围绕竹子做生态产业是赤水市近年来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赤水葫市镇小关子村,满山遍野的楠竹和杂竹生长在赤水河两岸。看着青翠的竹林,村民方吉平脸上挂满笑容,知足地说:“包括土地流转和自有的山林地,我家有600亩碗口粗的楠竹和600亩大拇指细的杂竹,保守估计,一年光卖竹原料纯收入就有30多万元,楠竹林里的冬笋还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走进赤水市大同镇孔滩桥村村民陈文兰家,记者看到她家堂屋墙壁上挂着一幅颜色鲜明、布局巧妙的《赤水古城图》竹编画,一幅竹编画将200年前赤水古城的繁荣景象鲜活地呈现于方寸之间。陈文兰告诉记者,依托赤水竹资源,她因地制宜做起了竹工艺,将细如发丝的竹线编织成或景或人的竹编画,她家一年光竹编画的收入就有三四十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赤水市围绕竹子做文章,实现竹林种植、竹产品加工、竹海旅游三次产业无缝对接,发展赤天化纸业、红赤水、新锦公司、赤河纸业等竹木加工企业375家,竹类加工业产值40多亿元。全市40%的工业产值靠竹产业,赤水竹地板、竹工艺品、竹纤维制品远销日本、俄罗斯、美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赤水市近年来还大力发展金钗石斛、竹下乌骨鸡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力实施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商品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等特色产业,构建起“山上栽竹、竹下养鸡、石上种草”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体系。

  如今的赤水,抬头便是山坡绿,低头便是水中绿。不少到赤水考察当地绿色发展的领导干部纷纷赞叹:赤水天蓝水清空气好,产业发展生机勃勃,百姓生活殷实,是贵州守住两条底线的成功探索。

  做强休闲旅游 共享生态红利

  素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美誉的赤水市,近年来围绕“全域旅游”倾力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城市,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全球视野谋划旅游产业。为高标准打造旅游景区,赤水市先后聘请美国PGAV、日本隈研吾建筑都市事务所、王志纲工作室等国际国内一流的旅游策划规划团队,制定了《赤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5个规划体系,全部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提升八大景区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4A级景区4个,正在申报5A级景区1个。

  按5A标准提升赤水大瀑布、竹海公园等景区的基础设施环境。目前,赤水市已建成贵州首家智慧旅游房车服务中心、大瀑布观光电梯、燕子岩观光索道等,赤水河旅游河谷公路、半岛酒店、低空飞行、旅游观光小火车等一批引领性项目也将陆续投入运营。

  高标准提升全市旅游接待能力。目前,赤水游客中心已建成贵州地区最大的游客接待中心,单日游客接待能力达2万人,有高星级酒店7家、宾馆酒店457家,旅游接待床位达2.2万张,2020年将突破3万张。

  景区条件的改善和依托130万亩竹海、世界丹霞地貌、桫椤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十二五”期间,赤水旅游人数每年以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75亿元,旅游业总值占赤水地区生产总值的26%,旅游业成为赤水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产业。

  赤水市双河乡黎明村向明海家,处在竹海绿林间的三层洋房,优雅静谧。由于紧靠赤水大瀑布景区,向明海的11间客房周末期间几乎天天爆满。“今年‘五一’期间,包括吃饭和住宿,我一天就挣了1万多元,今年收入可轻松过10万元。”向明海说,近年来当地围绕乡村旅游,40多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生活水平较5年前有大幅度提高和改善。

  赤水市元厚镇五柱峰村民穆仁刚,近年来在桫椤自然保护区提供的免费种苗和技术指导下,种植了600棵杨梅和两亩猕猴桃,一年光卖水果的收入就有3万多元,加上农家乐餐饮住宿的生意,一年收入10万元以上。“前些年,村民抱着金饭碗受穷,只能砍竹种苞谷维持生计,现在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我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群众也更加支持保护区的发展。”穆仁刚说。

  面对生态旅游带来的发展红利,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表示,作为对老百姓致富带动最大、活跃地方经济能力最强的产业,赤水市未来要让31万赤水人都参与到旅游的不同业态中来,共建旅游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实现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绿色赶超。

  据了解,得益于旅游业的强势拉动,“十二五”期间,赤水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17万人,5万赤水市民依靠旅游业稳定就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中企“出海”:激流之下有暗礁

中企“出海”:激流之下有暗礁

虽然海外并购的数量规模迅速扩大,但盲目并购、高债务并购、国外安全审查的干扰正加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省级医改综合试点遭遇“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