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上市银行公布了2015年的业绩报告,其中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和招行、民生、中信、光大、平安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逼近负增长的业绩表现,市场和银行本身更为关注的是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
截至去年末,11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388.23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超过3000亿元,增幅达48.72%,创金融危机后增幅新高。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由于整体贷款规模较大,不良贷款余额绝对水平较高。增幅方面,农行、招行、平安银行分列前三位,不良贷款增幅均高于68%。
不良贷款为何连年增加且愈演愈烈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肖鹞飞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不良贷款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贷款企业效益不好,甚至出现亏损的状况。企业亏损后无法按时缴纳利息,在银行内出现了坏账。
而企业亏损的状况频频出现是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经济结构的调整一直在持续,近两年来主要涉及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问题。在‘去’的过程中,很多行业就面临着整合以及过剩产能的消化。这就意味着一些过剩行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僵尸企业,会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甚至退出市场。如果这其中的企业与银行有信贷业务,就会产生不良贷款。”同时,这些调整中的产业也集中在制造产业领域中,而制造型产业关联性强,上下游中又包括了一些小微企业,一旦有产业破产退出,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产生连锁影响。
但曾刚表示,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不良贷款,从短期来看是会对企业与银行带来一些压力,但从长期来讲是一件好事。因为实体经济经过这样的调整后,会进入一个新的模式,一个能够稳定良好增长的模式。银行在经过这样一个短暂的阵痛后,也能在长远上稳定地发展。如果现在不让这些企业倒掉,不让这些不良贷款暴露出来,到最后会变成更大规模的不良贷款。所以这是结构调整所导致的企业优胜劣汰的必经之路。
在各大银行2015年业绩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不良贷款行业集中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而交运仓储等一些行业的不良贷款状况开始好转。
从地区分布上来看,往年重灾区长三角开始好转,但中部、西部地区不良则开始抬头。
曾刚表示,各种产业的不良贷款状况与其产业经济外向程度有关。经济外向性高的产业要先与其他产业表现出问题,结构调整也会比其他产业快。
地区的差异与产业的差异实际是同一个问题。肖鹞飞对记者说道:“长三角一带制造业较为发达,这类产业的不良贷款问题此前就体现出来了。而现在已经接近底部,不可能再恶化下去,就暂时取得了一段时间的稳定。而中西部地区主要集中的是我国的钢铁、煤炭等大型企业,它们的问题是从去年开始才逐渐暴露的。”
而且从经济周期的特点来看也是如此。肖鹞飞表示,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周期要快,周期一般大约会提前半年左右。所以中西部地区出现问题总是会较长三角等地区晚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肖鹞飞认为,不良贷款的出现时间也与去库存有关。中西部地区的大型制造业库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去掉的。而东部沿海产业去库存会更快,去库存后可以很快缓解资金的压滞,资金得以回流,减少了不良贷款的出现。
曾刚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同,各个省份的支柱产业差别很大,风险暴露有快有慢。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问题的出现要高于其他地区,它的好转也会领先于其他地区。这是因为不同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不同。
曾刚认为这是件好事,因为结构调整领先的地区也是贷款结构存在比较多的部分,如果这一部分已经见底,意味着不良资产继续上升的拐点可能会较快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