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鏖战之年。在去产能大潮来临之际,我们的目光不能停留在去产能的具体工作层面,还应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入原理层面进行思考和总结。因为,产能过剩是一个持续20年以上的老话题了,“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它反复出现反复发生,本身就说明内在机理没有解决。
今年的两会上,“去产能”是一个热点词汇。日前,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全国两会河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提到,今年全省将压减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产能800万吨,未来五年钢铁产能要控制在2亿吨,相当于现在河北60%的钢铁企业要关停或整合。
河北钢铁[-5.56% 资金 研报](000709,股吧)产业颇为典型。刚刚过去的2015年,河北省继续稳坐钢铁第一大省的宝座,全年粗钢产量18832万吨,钢材25245万吨,生铁17383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4%、22.5%和25.1%。与此同时,河北省的粗钢、钢材、生铁产量增速(1.3%、5.5%、2.6%)也高于全国增速水平,分别高3.6、4.9和6.1个百分点。
2015年河北淘汰产能很积极,该省淘汰炼铁产能占全国的59%,淘汰炼钢产能占全国的76%,可以说在2015年全国淘汰的钢铁产能中,过半都集中在河北省。经营不善、环保不达标的民营钢铁企业,各级政府直接出面推动其关停。比如去年下半年,唐山市丰南区成联钢铁有限公司就发布通知,由于唐山市将承办南湖世界园艺博览会,根据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成联钢铁属于关停范围内的企业,于8月1日关停解散。
这跟前几年地方政府力挺企业上产能恰成对比。但是,上楼容易下楼难,上项目更一帆风顺,去产能之路却布满荆棘。
产能过剩的话题是老生常谈。大上大下的波动,造成的是宝贵经济资源的浪费和宏观经济的艰难。回顾此前多年对产能的管理,效果不佳;反思其根本,则在于政府和市场的根本关系没有从原理上厘清。
从宏观层面来看,发改委对大项目的审批机制,并没有使产能总量合理化。从地方层面来看,去产能不符合地方利益,所以出现一些尴尬现象:一方面,在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时,暂时性的产能关停可能在市场好转时死灰复燃,另一方面,以高炉大小为淘汰标准的政策导向,导致过去几年小高炉关闭、大高炉又上马的怪圈。
去产能之所以屡不奏效,实乃缺乏市场调控。民营企业并不傻,扩张产能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大量资源来自于银行和地方政府),收益端和风险端不对称,造成扩张冲动。换言之,产能过剩本质上还是政府权力之手的扩张冲动的连带效果。
由此可见,许多地方的产能过剩,关键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未能厘清,在于市场没能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当一些地方政府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以牺牲环境、资源等为代价来推高过剩产能时,这就更使产能过剩问题积重难返。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自诞生以来的命题之一,并不容易作出一个简单化的回答。但是,多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和总结中国经济,却一定可以提升我国的经济治理水平。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规范市场和政府关系的一些基础工作,它的落地生根将会在产能管理以及其他领域持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