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硝烟弥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今天的陕西岐山以西,有一个弱小的国家就是秦国。秦人的祖先以游牧、狩猎为生,周平王时(公元前770年)被封为诸侯。秦建国后,至秦穆公时逐渐在西方露出头角,但与当时的齐国、晋国、楚国相比,犹如土丘比之泰山。进入战国以后,秦国仍然故步自封,与其他诸侯国相差很远,中原各国皆轻视之,常常以“夷狄遇之”,被排斥在各国盟会之外。到秦孝公时,看到诸雄争霸,大有被吞并的危险,决心变法图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招贤纳士:“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国为什么那么弱小?其中的原因有四:一是政治体制的问题。”[详情]

 汉高祖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败了强手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但面对的却是一片惨淡而严酷的现实。由于战争的破坏,山河破碎,许多著名的大都市都付之一炬,残垣断壁,变成了废墟。国家人口锐减,大城名都,户口可得者只有十分之二三,即大中城市的人口减少了70%。刘邦的封地曲逆原来有三万人,现在只有剩下五千。在战乱中,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土地荒芜,人失作业,米一石5000钱,人相食,死者过半。国家财政困穷到了极点,天子找不下四匹同颜色的马,将相上朝乘坐牛车。他们厉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人民富裕、国库充盈的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详情]

 汉武帝即位第一件大事,就是反击匈奴,保障边境安全。说起历史上我国北部的匈奴民族,就会想起“昭君出塞”的故事。这是西汉前期“和亲政策”的真实写照,既是民族融合的美好一幕,也是西汉政府不得已所举,说起来难免有几分苦楚。匈奴是我国北方一支骁勇善战的民族,从秦朝开始日益强大,不断进犯中原,给中原人民带来很大痛苦。所以,从秦始皇开始就修筑长城,但长城再高也挡不住南下的金戈铁马。西汉时经常遭到匈奴的袭击,掠取中原人民的财产不计其数,汉高祖刘邦、吕后时,曾经发兵抗击匈奴,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采取了娄敬的建议,开始与匈奴“和亲”,每年贡献大量的米、酒和丝织品。[详情]

 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汉哀帝刘欣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的身份重揽朝政,同时颁旨封王莽为大司马,尚书兵符及京师禁卫军悉归王莽统辖。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政君临朝,委政于王莽。王莽为了加快其篡夺刘氏天下的步伐,用毒酒将平帝刘珩害死,改立2岁的刘婴为帝,自称“摄皇帝”。居摄三年(公元8年),王莽终于废掉了刘婴,自己当上了真皇帝,改国号为“新”,从而取代了刘氏王朝。王莽虽然煞费心机地登上了皇帝宝座,但西汉末年各种矛盾也使其如坐针毡。由于汉武帝伐匈奴,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成帝、元帝时期,又因水旱灾害频繁,农业连年不收,致使赤地千里。[详情]

 北魏鲜卑拓跋部兴起于大兴安岭,后迁至阴山地区。公元386年拓跋珪建国,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6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成为统治中国北方100多年的霸主。鲜卑拓跋部长期保持着追逐水草、居徙无常的游牧民族特点和习俗,拥有发达的畜牧业经济,造就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南征北战,不断扩大政治军事势力范围。在建国前后,由于全国还没有统一,政治上主要以战争为主,经济上主要以掠夺为主。因此在没有南下进行统一战争之前,北魏没有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建立系统的国家财政制度。[详情]

 隋代公元581年建立,隋文帝杨坚即位。就在这个时期,隋代的财政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富裕程度。诸州上缴中央国库的租调,每年从河南到陕西的潼关,从河北到山西的蒲坂,达于京师长安,相属于路,数月之间,昼夜不绝。这可以说是隋代的一幅税收图,不亚于宋代《清明上河图》的繁忙景象和宏伟气势。至开皇十二年(592年),国家积蓄达到了充溢的程度。户部上报,库藏皆满。隋文帝问:“我既薄赋於人,又大赐将相,为何有这么多租税?”对曰:“用处常出,纳处常入,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于是开辟左藏院,新建仓库以储藏。[详情]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可谓人人皆知。就在这看似社会稳定,百姓安居,统治者歌舞升平的年代里,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从小到大,由暗转明,聚积凸显起来。首先是土地占有不均等。唐代前期,国家实行的是均田制,这种土地制度基本上为国有性质的。均田制下丁男授田百亩,其中80亩是口分田,国家将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按不同等级、年龄、身份授给不同数量的土地,主要让农民耕种缴纳国家的田租,以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只能耕种不能买卖。[详情]

 北宋所谓的“积贫”,就是国家财政力量薄弱,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宋神宗以前,财政“年年亏短”,“支诸宿藏”。如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天下收入金帛1950万,支出将达2185万,赤字达235万。等到宋神宗即位后,“百年之积,惟存空簿”,财政走上了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所谓“积弱”,是指国家军事力量弱小,无法抵抗来自西夏和辽、金的侵扰,难以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北宋建国以后,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北宋仅与契丹就发生了大小80余次战役。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详情]

 善于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元代统治者,却不善于下马治天下,近百年的国家财政一直处于贫困之中。元代统治者为了挽救长达百年的财政危机,也进行过多次改革,但多次改革救不了财政危机,发行钞票反而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速了国家财政的彻底崩溃。元代的财政困境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减轻赋税与稳固财源的问题,才能发展经济、壮大财政。我国内蒙古草原东部的呼伦贝尔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如鲜卑人、契丹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青春时代,然后走上政治舞台。在这里悄然崛起的蒙古族,在我国的10-13世纪,挥戈南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元帝国,导演了一幕壮丽的剧目。[详情]

 明代中叶以后,各种社会经济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政权陷入危机四伏之中。身居帝师、内阁首辅的张居正,为了拯救明朝的危亡,力推“一条鞭法”的财政改革。他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建立起层层制约、随事监督的考成制度;接着实施了整顿田赋拖欠、清丈土地、解决赋役不均等一系列改革,从制度上对官吏的行为加以约束,在统治阶层与既得利益集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16世纪,从农民起义发家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经过前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势逐渐强盛,但是从明中叶开始,经济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详情]

 一提起清朝的“康乾盛世”,都认为是康熙、乾隆二帝创造的伟业,很少有人提到雍正皇帝。认为雍正在位仅13年,是一个过渡时期,无足轻重。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清朝从康熙末年起,就显露了衰败的迹象,康熙皇帝不仅对政务开始厌倦,而且对朝臣的不法行为以宽厚为怀,听之任之,使风气日坏。军费开支日增,财政日不暇给,隐患丛生。地方官吏借此机会,强取豪夺,以饱私囊。正是在这关键时刻,雍正帝以极大的热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财政改革与整顿,矫正了康熙晚年各种财政经济弊病,为乾隆时期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应该说是雍正皇帝拯救了康乾盛世,是发挥作用最大的第一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