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龙、客家山歌、板凳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以商品化的形式进入非遗小镇、景区,为小镇产业、景区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扶持传承人入市,对客家美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重点开发,让非遗老手艺成为致富新产业;非遗工坊、非遗美食街等文化消费场景人头攒动……近年来,江西赣州龙南市发挥客家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做好“非遗+”文章,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生产性保护有机融合,使其不断以新面貌展现出新活力,有效助推当地区域发展。
保护中传承 非遗项目“活起来”
位于江西最南端的龙南市是客家摇篮赣州的纯客家县(市)之一,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非遗存在的普遍状态,要么高大上,要么藏在深闺被人遗忘,为此龙南着力推动非遗‘入世’,让它们走入普通人的世界,走入‘世俗’。”龙南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亮说。
针对当地非遗存在的“小弱散”、流失严重、难以为继等问题,龙南市近年来积极探索非遗活化利用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客家非遗项目更好地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可持续发展。
人口仅约34万的龙南拥有7个中国传统村落和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项目19个,非遗传承人47人。为了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发展,龙南建立起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组建市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传统工艺振兴名录》等一系列方案,完成非遗全面普查,遴选出特色鲜明的代表性项目广泛推广。
在桃江乡山歌非遗传习所,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科发正带着徒弟排练。陈科发拥有百余名徒弟,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山歌粉丝。龙南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仲介绍,在龙南,类似非遗传习所、非遗传承点20多个,为培养非遗后继人才,龙南成立了客家非遗传承人协会,每年培训非遗人才1600余人次。
龙南还创办了全国首个客家非遗学院,聘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和企业负责人担任客座教师,开展客家非遗研究、教学、传习和转化产品开发等工作。成立了非遗表演团,组建了多支乡村两级客家非遗民间表演队伍,每年开展多场巡演、竞赛等活动;以“非遗+节会”组织山歌节、美食擂台赛等活动,打造了杨村池塘龙舟赛、围屋香火龙等9个活跃度高、知名度大的客家非遗活动品牌。
非遗“入世”有效助力龙南客家非遗活动“活起来”。去年,龙南先后举办了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中国原生民歌节,客家非遗大放光彩。龙南还主动把客家非遗推向世界,国家级非遗项目赣州客家围屋营造技艺亮相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龙南客家山歌受邀参加“一带一路中泰文化艺术节”“马来西亚沙巴文化艺术节”、凤眼珍珠非遗技艺“现身”纽约时代广场。
游客在太平堡景区围屋边拍照留影。 记者 李美娟 摄
“非遗+旅游” 乡村旅游“火起来”
香火龙民俗是省级非遗项目,在龙南传承了500多年。今年正月十四,龙南里仁镇正桂村里鼓乐齐鸣、礼花喧天。一场以“龙地过龙年,龙腾行盛世”为主题的非遗香火龙闹元宵文艺晚会在此举行,6条由上千根点燃的香火组成的长龙翻飞起舞,龙身蜿蜒起伏,曲线柔美,表演时整条龙火浪滚滚、熠熠生辉,吸引不少周边村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观赏,现场热闹欢腾,场面十分壮观。
客家织带制作、客家山歌学唱、品味擂茶……每到假期,众多非遗项目,在龙南各大景区、街巷轮番登场,为游客呈现非遗的独特魅力,让游客在非遗项目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美。龙年春节期间,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非遗表演为龙南各地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一个个颇具特色的非遗节目轮番上演,呈现出一场场非遗视听盛宴,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与风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龙南境内现存376座围屋,占赣南现存客家围屋的70%以上,有“世界围屋之都”的美誉,龙南的客家围屋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月光光,照四方,有女爱嫁放排郎……”伴随着客家童谣声,走进杨村镇燕翼围客家文化体验区,民俗情景歌舞剧《围屋新娘》正在围屋里上演,吸引大批游客现场观看。当地以燕翼围及周边27座围屋为依托,进行古建修缮改造,引入非遗技艺和民俗业态、打造沉浸式客家文化旅游打卡地。
杨村镇在推进太平古镇建设中,依托周边围屋,整合非遗资源,集中展示客家编织带、锡壶、竹篾等非遗产品制作过程,打造了一家集展览、销售、体验为一体的“非遗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近年来,龙南市通过开展“老屋复活”项目建设,让古老围屋重新焕发“生命力”。如今游览龙南,关西新围景区、粟园围、燕翼围等都是含金量十足的景点,许多旅游设施中都可见围屋元素。
龙南市4A级景区均有非遗项目开展活态传承,越来越多的新媒介新形式也被利用起来,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经济“联姻”、客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关西新围景区引进了高科技的交互体验设备,游客通过“举手”等简单的动作和屏幕进行互动,按照屏幕里卡通人物的指示,做出“拿食材”“下锅制作”“控制火候”等动作,就可以与卡通人物一起制作一道道特色客家美食。
李仲说:“在旅游线路、旅游景点中融入特色鲜明、互动性强的客家风俗文化体验和非遗项目展演,在推进文化传承的同时,大大拓展了旅游景点的内涵。”
龙南还因势利导开辟客家非遗文化体验精品旅游线路,引游客纷至沓来。龙南市文广新旅局副局长赖琛颖介绍,龙南探索非遗项目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将龙南客家非遗特色在大湾区进行宣传。2023年,龙南接待游客、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较2019年分别增长82%、86%。
“非遗+生产” 老手艺成致富新产业
江西省龙南市恳亲路非遗购物街区的杨村古酿米酒馆里,酒糟、米酒、果酒……摆满货架。酒馆负责人赖敏蒋的母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村米酒酿造技艺传承人,母子俩开办企业,每年生产销售米酒逾百万元。
“传统口味不丢失,新型品种不断在尝试。”赖敏蒋说,为适应年轻人市场,这几年他和母亲先后研制出桑葚米酒、玫瑰米酒、百香果米酒等新品。随着赖敏蒋杨村古酿客家米酒名气越来越大,加上电商平台的助推,平均每月卖出几万斤米酒。
距离杨村古酿米酒馆不远的桢桢客家非遗养食馆里,总经理黄琳热情地给外地食客讲述客家饮食文化。黄琳是龙南传统小吃制作技术传承人,目前带了不少徒弟。她告诉记者,养食馆开业仅几个月,每天都有两三千元的营收。
傅亮说:“在龙南,包括杨村米酒在内的客家米酒已经形成了上亿元的投资规模,产业发展不错,米酒酿造技术也得到了很好传承。”
为让非遗项目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发展,龙南市积极探索扶持传承人入市机制,创设非遗企业孵化平台,形成部门合力,对客家美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重点开发,通过“非遗技艺+企业化”模式实现非遗转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龙南市辣腐乳项目非遗传承人赖允华创立江西隔壁阿姨食品公司,2020年,公司还创建了无尘生产工厂,开通了网上销售平台,实现从小作坊到实体工厂,从手工制作到资质齐全检测合格的机械化生产,公司现已建成年产900万瓶豆腐乳生产线。“隔壁阿姨”的业务拓展到了豆腐、千张、油泡、豆干等系列生鲜豆制品。公司豆腐乳的香味不仅“飘”到了新疆、北京、上海、湖南、重庆等地,还远到了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公司年营业额约1200万元。
在龙南,不少村民嗅到了非遗项目里的商机,把非遗老手艺变成了致富新产业,纷纷开办企业。关西镇关西村是赣州市第一批非遗小镇,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许多企业和商家加入到客家饰品、客家工艺品等非遗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行业,非遗工坊的设立也有效推动了客家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目前,龙南市有16名非遗传承人吸纳民间资本创办了非遗企业,开发了10多种传统技艺;65%以上的非遗传承人被招聘到相应非遗企业和机构,专职或兼职从事非遗传承保护、活化利用等工作。
在龙南市城区的特色文化商业街区,记者看到许多以复古风格创立的非遗工坊、非遗美食街、文创艺术街等文化消费场景。李仲说,这里已成为龙南集体验客家民俗文化、非遗展示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夜间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新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