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呈“品”字分布,构成长株潭都市圈。这里位处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交汇节点,具有连南接北、贯通东西的重要地理区位。
历经20余年建设,长株潭都市圈已经成为湖南现代化建设和全方位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当前正着力构建“对内互济、对外抱团”的新协作格局,加速推进一体化发展。
2023年12月23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五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在株洲举行,三市共同签署《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4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将围绕产业创新协同、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四个方面60项事项推进合作。观察这份新年“施工表”,“协同”“流动”“共享”等关键词跃然闪动,展示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协同:打造产业创新“强磁场”
2023年12月25日,长株潭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会在湘潭举行。现场,上海赛诺西科新能源充换电及储能设备生产制造基地、湘潭博雷顿矿卡总部等25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近120亿元。
2023年6月28日,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这是湖南省首条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后长沙和湘潭之间的通勤时间缩短至20分钟左右,极大方便了两市市民跨市出行。图为当日拍摄的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的高架轨道(无人机照片)。记者 陈泽国 摄
新锐新能源车企强势“落子”,吸引它们的是长株潭地区深厚的产业基础、持续完善的整零配套以及优质的科研资源。从“竞”到“合”,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思路之变,造就了一个拥有崭新活力的产业集群。
作好“协同”文章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工作。2024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产业创新协力协同行动,推动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跃升;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省级特色产业配套园区建设……在长株潭,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元旦后首个工作日,走进湘潭县天易经开区柏屹创新园,多家汽车、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企业迎来订单“开门红”,正满负荷生产。
“园区瞄准长株潭主导产业配套,围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引进配套企业,产业能级持续攀升。”天易经开区产业发展局局长张杨佑说,2024年将进一步做好产业协同“配角”,提升产业配套的贴合度与精细度。
产业协作更紧,创新融合更深。“截至2023年11月,三市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582.76亿元,同比增长13.24%。”湖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处副处长刘小丹说,三市以“一体化创新”赋能“一体化发展”动能满满。
新春伊始,湖南湘江科学城总投资227.9亿元的7个新开工项目正在加紧施工。这座“未来之城”,北靠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南融湘潭经开区,意味着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迈出重要一步,更将推动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焕新升级。
三市持续推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前不久召开的长株潭一体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推进会上,长株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共同体组建成立。“共同体将实现资源共用、结果共认、信息共享,推动长株潭创新资源靶向聚集。”湘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局长赵波介绍。
依托高质量的产业创新协同,长株潭正构建吸引外部资源、集聚产业动能、辐射周边发展的“强磁场”,持续推升长株潭都市圈整体竞争能级。
“2024年‘行动计划’在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完善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等方面亮点十足。”刘小丹说,今年将重点围绕长株潭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差异化部署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三市协同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
“客观来说,长株潭产业创新协同还面临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缺乏,土地、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等难点。”湖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肖琳子建议,三市还需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完善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合作机制等方面重点发力。
流动:搭建资源联通“立体网”
在长沙港霞凝港区滚装码头边,时常能看到满载钢材的列车缓缓驶入港口。
这是2023年7月新开通的长沙首条疏港专用铁路。这条始于长沙北站,全长4.48公里的铁路,打通了长沙铁水联运的“末梢神经”。
湘江穿长株潭三市而过,该区域湘江航道里程192公里,丰水期湘潭以下河段可通航3000吨级船舶,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港口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优越的水运条件在过去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铁水联运使得长沙交通物流运输效率不断提升,相较原来的铁路运输或公路运输,铁水联运可降低各企业物流成本10-15元/吨。”湖南长沙新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运营部部长彭亚洲说。
更有竞争力的物流优势也激活了长沙港的发展动能。2023年1至11月,长沙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325.09万吨,同比增长12.85%;集装箱吞吐量24.2万标箱,同比增长21.27%。
长沙铁水联运带来的“甜头”,让长株潭都市圈计划在2024年加快长沙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株洲、湘潭公铁水联运等货运体系建设,打造“航道上的长株潭”,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对长株潭都市圈居民来说,随着前期“三干两轨”部分项目的完工,以及融城干道的修建,来往三市之间已基本实现便捷通达,但一些“断头路”的存在也影响着居民对于交通互联的满意度。
“长株潭交通的‘最后一公里’,既是路网体系的‘堵点’,更是群众出行的‘难点’。今年,我们将打通‘最后一公里’作为重点工作。”长沙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彭华松表示。
推进融城干道等高速路网建设仍是长株潭交通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4年行动计划》提出,开工建设株洲新马南路——湘潭云龙东路、长沙红旗路南延段等5条融城干道,进一步推动综合交通体系连环成网。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大动脉”成网,“毛细血管”也需要畅通。针对市民反映的高铁、地铁、公交换乘不便的问题,长株潭三市明确,在今年将完善提升长沙南站、长沙西站、株洲西站、湘潭北站的换乘能力,建设“零距离换乘”交通枢纽。
记者发现,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同时,长株潭都市圈在今年还将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三市计划建成5G基站5万座左右,实现5G网络城乡连续覆盖,推动5G在自动驾驶、超高清视频、海量物联网等场景的融合应用,打造5G示范城市群,为长株潭都市圈发展架起“信息高速路”。
流动的长株潭活力澎湃。以交通为基础,长株潭都市圈内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正在快速融通,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逐渐成形,为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共享:汇聚民生福祉“公约数”
“去年以来,三市新增5所合作办学的中小学,累计达到17所,全面实现异地医保电子凭证直接结算,202种政务电子证照互通互认,149项政府服务事项跨市通办。”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事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小月说,三市居民在就学、就医、办事各方面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是否均衡优质,生态环境能否凝聚保护合力,关乎三市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也是2024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要事。
新一年“行动计划”提出,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共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根据计划,三市将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延伸覆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加快“长株潭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与此同时,三市签署“深化人社领域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生态绿心林业行政执法协作合作协议”“共建青年发展型都市圈合作协议”等17项协议事项,将推动民生服务向更精细、更高水平的“同城化”迈进。
携手共护“生态美”,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另一项重点。
在长株潭中心区域,一块总面积约528.32平方公里的绿地被称为“绿心”。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大型城市群“绿心”,它不仅是地理版图上的一抹绿,更事关长株潭“绿色崛起”。
2011年、2013年,湖南省陆续颁布《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充分保护“绿心”不受城市化进程的“蚕食”。
今年,绿心保护有了更加精准科学的指导意见。吴小月说,目前,绿心条例总规优化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绿心条例的修订方案已经正式列入2024年的立法计划,
绿心生态价值正在持续释放。雨花区跳马镇地处长株潭都市圈中心,森林覆盖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唯一一个整体位于“绿心”区域的片区。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地通过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和生态文旅,实现了生态价值与发展红利的转化。
如今,跳马镇拥有园林公司和苗圃155家、园林绿化施工(设计)公司38家、专业合作社7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5万余人。全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年销售额超15亿元。
在长沙市天心区,一座“天心数谷”拔地而起。这是绿心片区工业退出后“工业退位,数字上位”的首个产业转型项目,也是天心经开区数字经济三大标志性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70亿元,将建成以大数据、软件、人工智能为主的高技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调整产业结构,谋定发展质量升级,目前,长株潭三地“绿心”地带已经实现工业企业全部退出,长沙天心经开区、湘潭岳塘经开区、株洲经开区正纷纷布局大数据、大健康、现代物流、文创等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绿心”将以其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滋养着长株潭都市圈。
实施长株潭及传输通道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攻坚行动,持续加强湘江流域重点污染源和污染区域整治,启动绿心分类分区域增绿复绿补绿行动……记者观察到,“行动计划”绘写了长株潭生态共建“施工图”,更意味着新的一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绿色动能满满,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