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鞍山市财政局集中力量办实事 扶持岫岩乡村小草莓托起大产业
2023-06-12 作者:刘传禄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今年五一前后,岫岩满族自治县洋河镇第5期产业振兴项目35栋温室大棚生产的水果陆续上市,鞍山市和岫岩县财政和乡村振兴等部门连续扶持6年的这一重点项目圆满收关达产。项目区蔡家堡村、湾沟村、何家堡村和贾家堡村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鳞次栉比的日光温室、一派繁忙的劳作场景,展现了一幅现代农村的新画卷。

  多年来,鞍山市财政局始终把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大课题来抓,坚持发展产业这一根本之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走出了鞍山乡村发展的新路子,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在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向产业振兴项目上调整。岫岩县是满族自治县,山地多、田地少,过去是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基数大,鞍山市财政局历年安排的扶贫资金、衔接资金大头在岫岩县。2016年,市以上扶贫资金5410万元,其中,下达岫岩3853万元,占71%;2022年,市以上衔接资金13648万元,其中下达岫岩县10284万元,占75%。市本级财政安排资金由2016年的2299万元,增加到2022年5387万元,增长幅度134%。为了增加脱贫地区和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变“输血”为造血,挤出资金加大对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2022年市以上衔接资金中用于产业振兴的资金达到3885万元,其中岫岩县3132万元,占全市的80%。

  为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防止撒“芝麻仁”,鞍山市财政局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岫岩县整合资金投入洋河镇产业振兴项目,集中力量建设规模化草莓生产集聚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边干边推广,把草莓产业向全县拓展。2017年以来,按照瞄定的目标,岫岩县洋河镇分5期开展产业项目,连续6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步一个脚印,累计建成265栋高标准温室大棚,成为占地面积约2200亩的高效设施农业集聚区。项目区主要以种植草莓和蓝莓等特色农产品为主,可实现年产值约7400万元,年利润约2400万元,年租金收益约590万元。“洋河一品”草莓成为畅销品牌,洋河镇因此得名“草莓小镇”。洋河镇荣获鞍山市乡村振兴示范镇、辽宁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等荣誉称号。

  通过长期培育,洋河镇设施农业集聚区建成投产,极大带动了地区草莓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岫岩县全境各部门扶持建设的草莓大棚400多栋。政府引导带动了社会资本投入,一些农户自建温室大棚,主动调整种植结构,转向草莓生产。岫岩已经发展成为辽宁省继东港后又一个草莓产业大县。岫岩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攒下了殷实的家底。全县70个脱贫村,每个村都有类似的产业项目,实现了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小小的草莓在岫岩的山沟沟中落地生根,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已经在鞍山市农村基层开花结果。

  2023年是辽宁全面振兴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鞍山市财政局坚持开局即攻坚,确定今年作为财政管理巩固年。农业农村科按照局党组的要求,深入开展“进企业、进项目、进基层”活动。三至四月间,调研组多次走进岫岩县田间地头,就洋河“草莓小镇”产业振兴项目运作和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开展调研。

  调研组实地观看了项目区温室大棚和相关配套设施,与岫岩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庆年、洋河镇党委书记赵恒志等交流了解项目建设情况,与种植户攀谈了解生产销售情况。在交流中,调研组感受到项目成功给大家带来的喜悦,同时也深感各部门为之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能够举全县之力,在一个镇开辟一个新兴的草莓扶贫产业,并在全县孵化推广,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不亲临现场是很难想象的。在与他们的交流中,鞍山市财政局调研组总结出岫岩县在发展特色高效设施农业方面的6个突出做法,可资借鉴。

  在开展洋河“草莓小镇”产业振兴重点项目调研走访过程中,在同项目区干部群众的交谈中,调研组深切体会到,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要真学真用、笃信力行,一定是“管用”的。岫岩县突出把握“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草莓、蓝莓、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让山沟里的农民找到了致富路,让乡亲们的钱包鼓起来。

  一是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设施农业是资金密集型高效产业,需要多方面资金支持,久久为功。岫岩县过去是省级贫困县,也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上级财政多项政策资金惠及当地,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为集中力量把“草莓小镇”建成,财政部门支持岫岩县发挥整合资源自主权,在每年预算安排中,根据洋河镇产业项目资金需求,各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将补助性资金整合起来使用。虽然每年各口分配的资金不多,但聚沙成塔,6年积累下来是个不小的数目,可堪大用。洋河镇建成一批大棚投入使用一批,积小胜成大胜。项目累计投入各类资金8115万元。其中,乡村振兴部门落实市以上扶贫资金及衔接资金5494万元,财政部门落实农村综改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1005万元,民宗部门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46万元,县乡村振兴中心投入资金610万元,镇政府自筹资金200万元,对口帮扶部门省军分区给予扶持资金160万元。累计建成265栋高标准温室大棚,实际面积相当于295个100延长米温室大棚,洋河镇成为鞍山市首屈一指的设施农业集聚区。

  二是飞地模式,集中使用建设用地。设施种植业规模非常重要,不成规模很难形成效益。为集中用地,岫岩县采取了“飞地模式”,大棚建设项目用地是从农户土地流转过来的,将本地扶贫产业项目与其他18个乡镇飞地扶贫产业项目相结合。洋河本镇大棚占地约700亩,飞地大棚占地约1500亩。该基地草莓大棚184栋,蓝栋大棚75栋,其他6栋。2019年建成300平方米的恒温库和20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草莓小镇”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产业集聚程度高,规模效益显现。县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副主任马永明介绍,在采摘季,种植户每天下午3点前,将草莓、蓝莓采摘装箱,下午3点到4点,商户直接到大棚收购,农商对接非常便捷。春节期间,草莓收购价每市斤50元左右,市场零售价每市斤80至100元。5年前虽然有草莓、蓝莓种植,但产量少,地点分散,收购商不愿意来,收购价格反而没有现在高,可见产业集中具有优势。

  三是发展特色优势产品、畅通销售渠道。岫岩县在北纬40度线附近,由于山间砂土地多、昼夜温差大,温室水果糖度高,比较适合草莓、蓝莓、大樱桃等水果生产。在草莓生产上有专家指导,选用优良品种、栽冷冻苗、立体栽培等新技术和实用技术。选择草莓优良品种“红颜”,在岫岩种植后口感更好,没有空心,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更具优势。为提高知名度和附加值,2018年,洋河镇党委、政府为当地出产的温室水果申请注册“洋河一品”商标。积极参加全国评奖,分别在2018年浙江省建德市、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2020年江苏省句容市、2022年和2023年上海市举办的全国草莓争霸赛上连续五年获得金奖。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运用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现代农业”等营销模式,扩大“洋河一品”在全国市场份额。建立了种植户微信群,群内人员主要是大棚租户及技术人员、相关产品人员,在技术交流、产品销售、种植业务沟通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打破了小户经营的壁垒,实现了信息共享。

  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惠及村集体和农民群众。温室大棚由洋河镇政府统一管理及出租,项目产权分别登记到各个项目村和飞地乡镇村集体。温室大棚确权在洋河镇的92栋,利益联结9个村,确权在其他18个乡镇173栋,利益联结61个村。项目租金收益累计1000余万元。平均每栋大棚年租金20000元,大棚管理费每栋约5000元,由洋河镇统一代收代付流转土地租金及维护费。村收益主要用于巩固脱贫成果70%,公益事业30%,有效地起到联农、带农、益农的作用。周边农户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和务工收益,项目带动临时性和长期务工就业人员700人左右,人均每小时工时费15元。洋河本镇温室承包累计收益534万元,其中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100万元,部分用于支付土地流转租金及温室维修维护、附属设施配套,结余资金在专户结累。

五是模式复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项目有效调动了农事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形成了“投入—获益—再投入”的正反馈回路,走上了内生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产业基地先后吸引了4个大户投资运营,带动社会投资约1500万元。其中鸿腾果业公司2019年进驻,当年承租24栋大棚,现在发展到75栋规模,成为“草莓小镇”的龙头企业。农户在务工过程中学习种植和管理经验,纷纷参与承租,累计有30余户散户承包了温室大棚。在建设期,曾出现一棚难求的局面,前来该基地或打电话寻求租赁日光温室的经营者很多,需要排队等候。草莓产业在岫岩全境拓展,模式如出一辙。2021年红旗营子乡利用1200万元衔接资金建成35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带动社会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高端蓝莓种植农场,成为岫岩县蓝莓产业发展的新引擎。2022年,岭沟乡建设高标准草莓大棚22栋,大营子镇14栋。2023年,哨子河乡流转土地240亩,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485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36万元,新建温室大棚44栋,继续发展草莓蓝莓种植。

  六是保险托底,防止帮扶资产损失。为探索解决扶贫资产因自然灾害损失问题,岫岩县从2018年起,县政府与中国人保财产险岫岩分支机构合作,利用县级资金为经营性扶贫资产投保商业保险。截至2023年4月,岫岩县已对全县24个乡镇的所有经营性资产实施保险全覆盖。保险过程中,19个乡、镇(办事处)扶贫(衔接)资产,因火灾、暴雨、暴风、暴雪出险56次,其中鸡舍因电导致火灾出险3次,温室大棚因火灾、自然灾害等出险53次。截至目前,累计赔付金额230万元。“草莓小镇”温室大棚亦纳入保险范围。扶贫(衔接)资产采取保险措施,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化解功能,有效减轻因自然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不断提高扶贫资产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实现了扶贫(衔接)资产“保值”,促进了资产“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在岫岩县洋河“草莓小镇”项目实施过程中,鞍山市财政局和乡村振兴等部门不断总结岫岩县的经验做法,努力将这一发展模式向全市其他农村地区推广。台安县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吕海传介绍,台安县富家镇新生村扶贫产业园,是衔接资金扶持的又一重点项目。2020年建成200延长米高标准温室大棚18栋,项目财政总投资932万元。项目引进社会资本和实用技术,引进大连樱桃、俄罗斯8号等多个品种,成为台安县大樱桃生产基地。承租企业用外地黄沙土改良本地土壤品质,不但解决了过去台安县种植大樱桃产量低的问题,还实现高产、高效、高品质,成效超过预期。该产业园已成为台安县乡村产业振兴示范项目,不但承租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很强,而且带动了周边发展大樱桃设施农业发展。市县财政部门将与乡村振兴等部门密切配合,借鉴洋河“草莓小镇”的经验,调动多方力量进一步推动台安县大樱桃产业发展,努力让台安县农民在大樱桃这一新赛道上取得突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宠物经济方兴未艾 年增相关企业近百万家

宠物经济方兴未艾 年增相关企业近百万家

连续多年行业体量实现高速增长、一年新增相关企业近百万家……近年来,“宠物经济”成为消费市场中特殊的存在。

·从对望到奔赴: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相向而行

吞吐有“智” 运煤不见“煤”——津冀重要港口绿色转型见闻

吞吐有“智” 运煤不见“煤”——津冀重要港口绿色转型见闻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出海口和航运枢纽,天津市与河北省的重要港口运用数字化手段减排降耗,在提升效能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京畿大省“向海图强”打造“蓝色”新引擎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