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中医数智化·之三 | 数智化能否为传统瑰宝插上现代翅膀
2023-05-24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数字化推动了中医药协同转型,而人工智能(AI)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并催生了一批中医药数字健康应用场景。“AI+中医药”不断丰富中医药产业赛道,也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放心的中医药服务。

  浙江:探索数字化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

  朱炜

  2022年,浙江全省启动“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从中医标准化建设入手,不到一年时间,全省就实现了中医处方标准化应用,为人工智能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浙江省全面推进数字健康高地建设,加速人工智能应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启动了14个中医药数字健康场景应用建设。

  这些场景大部分通过人工智能助力中医药智慧化服务,利用标准的中医数字诊疗设备以及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对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对中医诊疗的规律特点进行自动提取,从而形成具有专家经验的AI辅助决策模型,具有科学性、可复制性和全域性。

  中医诊断智能化的两条路径

  中医的很多诊断方法依赖名老中医的经验以及诊断手法。因此,当前中医诊断的智能化路径,第一是通过名中医处方的大数据积累,经过人工智能识别运算后,输出诊疗辅助决策方案,实现智慧化开方。

  如浙江省中医院与企业共同研发的数字孪生机器人,能够实时采集、快速分析诊疗数据,实现对名老中医经验的复制和再现。同时,机器人还可以远程授课、在线批注等,从而实现智能带教,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活态传承。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岐黄学者方剑乔教授,通过数据挖掘,整理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研制出治疗疼痛性疾病包含内置处方的中医针灸人工智能设备,从而创新中医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新局面,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临床镇痛疗效。(资料照片)

  目前已有名中医工作室的胃痞病、慢性肾病、重症肌无力、面瘫、肥胖等五个病种,从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中医适宜技术和治未病等五个维度同步进行研究。如国家级名中医王坤根工作室,针对胃痞病,孵化了王老经验的数字孪生机器人,综合相似度超过90%,并在安吉县中医院落地试点,当地医生运用这套系统已成功开具胃痞病中药方近百张。

  实现中医诊断智能化的第二条路径,是将“循证”作为中医智能化的一个关键研究点,将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疾病诊断相结合,进一步改造升级现有中医数字化诊疗仪器,达到“病证结合”诊断的功能,体现了“人工智能+辨证施治+现代医学”的思想。

  比如,2023年浙江省五家医院启动了中医智能化项目,分别在再生障碍贫血病中医辨证领域、肝癌防治舌脉色诊领域、失眠症中医调理领域、红斑狼疮复发预测领域以及先兆流产预警领域,采集这五种疾病的中医舌、面、脉、问诊数据,并集合结合西医生化检验数据、影像数据以及病史数据,建立多中心的科研课题,预期建立不同中医证型的生存预测、复发预测、辅助辨识以及用药推荐等中医智能辅助决策系统。

  研发的各类算法模型将建立“中医数据采集-AI辅助决策-远程辅助诊断-中医病证管理系统”一系列的衍生应用,将帮助中医医生更加便捷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中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诊疗水平,还可以与其他医疗设备进行联动,实现智能化的医疗服务,为中医发展带来巨大的价值。

  智慧化中药服务

  尽管一些地区当前中药饮片代煎流程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但智能化监管不足,患者对于煎药质量的满意度不高。为优化中药服务,浙江省的一些大医院进行了探索,升级改造建立了“智慧中药房”,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了中医人工智能审方平台,实现了中药配送全流程可在移动端操作,并新增“智能审方”环节,能够及时拦截预警处方。杭州市则在全市域范围内进行了“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应用探索,今年年初启动了“放心云煎药”项目,相对于原来全市范围内各煎药中心、医疗机构自管一处的局面,通过智慧系统、智慧服务的开发建设,统一了代煎追溯标准、质控标准,实现了在市级政务平台上统一进行数据传输、数据查看、数据共享。

  目前,该项目已在10家市级医疗机构全面上线运行,通过智慧化、数字化推动代煎业务规范化,为中药疗效品质、服务可及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获得了杭州市民的好评。

  近日,浙江省全面启动了“浙江中药服务在线”项目,项目在杭州市“放心云煎药”的基础上扩展延伸,计划通过一年的时间,在全省建立统一规范的中药服务监管体系,实现代煎流程、物流追踪、饮片明细、用药交代等各个环节全透明、可视化,使中药服务更便捷、更优质、可追溯。同时,还将为老百姓提供统一的查询入口,轻松获取用药指导,可在线进行用药反馈和疗效评价,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安全、更便捷的中药服务。

  “数字针灸”让传统针灸诊疗走向世界

  数字智能化提高了针灸治疗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浙江省中山医院在针灸标准化智慧化领域进行了大胆尝试,率先开展了针灸数字智能化辅助诊疗平台建设,打造了国内首个针灸数字诊室。平台采用结构化针灸处方,设立标准化针灸处方单病种,实现医疗机构针灸治疗方案标准化、规范化。运用数字电针仪,实现中医四诊的客观化记录以及治疗上的电针参数智能化固定。

  目前该平台已完成腧穴标准化编码516项,包括经穴362项,经外奇穴47项,耳穴92项,头皮针14项,阿是穴1项;对针刺、灸法、推拿、罐法及针刺操作技术进行了编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首张标准化针灸处方。半年来,共开立针灸处方4138张。同时设立了12个单病种的自动匹配和28个证型的智能选择,优化便捷针灸开方系统在临床中的使用。该体系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安全性,并将在针灸临床科研应用、专家经验数字化传承、针灸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交流等多维度开展深入探索。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传承创新处处长)

  一家中医药企业的“数智”转型之路

  记者 白佳丽 天津报道

  一款摆在患者面前的中成药,研制过程可能就有人工智能的参与;一项中药药理的精准机制解析,背后可能是海量大数据的支撑。近年来,以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密码”,以数字化、智能化重塑中药生产流程,正在成为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药方”。

新型高速滴丸机为天士力自主创新研制的现代中药“智造”设备。(受访者供图)

  作为我国现代中药领军企业,近期天士力屡屡因“智能”获奖。4月26日,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天士力医药集团牵头完成的“以质量数字化为核心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唯一一个由民营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该项特等奖的成果。随后,其现代中药智能制造攻关团队荣获“天津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获奖的背后是这家中医药企业的“数智”转型之路。“中药产业现代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挑战,因其成分复杂,对应靶点繁多,机制和副作用解析难度较高。同时,中药的处方、炮制、配伍,目前仍相当程度上依托经验传承。因此,人工智能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虽然仍处于早期,却是必然趋势。”天士力星斗云平台总经理王文佳说。

  “星斗云”就是天士力为源头创新打造的平台。目前,星斗云平台已成功积累了60TB特色医药数据资源,构建了多元数据库。“‘星斗云’将中药的产地、种植、中药理论、中药现代药理和中药临床试验等各种数据整合起来,就像是一个中医药的数据‘图书馆’。”天士力星斗云平台高级研究员魏宇解释。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网络药理对中药进行精准机制解析,可用于中药的学术推广,临床申报以及国际化。在明确中药机制之后,可以进一步对中药进行增效减毒的改良优化,精准定位中药的其他适应症,以及基于经典名方的创新中药开发。”王文佳说,自己的父母都是中医师,从小她就看到中药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但一些年轻人对中药成分不明、机制不明的不认可,让她决心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数字化、智能化在天士力还有更加多元的运用。以天士力的核心产品复方丹参滴丸为例,目前,生产全工序总采集点位达到2100个,生产全过程自动采集率和可视化率达到95%,全年有效生产周期内,采集数据记录总量达到2.1亿条,并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实时分析监控,在线分析率达93%以上。“我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分析、监控的一体化。”天士力控股集团总裁朱永宏说。

  当百年“老字号”遇上5G:探寻药企美丽蝶变“秘方”

  记者 徐海波 侯文坤 武汉报道

  生产线上,机械臂灵活地挥舞翻转;屏幕中,记录产品信息的数字不断跳动;楼层间,AGV智能搬运车自己坐电梯上下……位于湖北武汉的马应龙药业集团厂区,一栋栋颇有年代感的厂房内,是一排排科技含量十足的现代化生产线。在5G+工业互联网赋能下,智能化生产和智慧化质量管理正帮助这家老字号药企焕发新的活力。

  走进厂区综合制剂大楼二楼的软膏车间,提、放、灌、拣、装、码、运……10余米长的生产线上,各类自动化设备快速运转,身着蓝色工服的操作员在生产线旁巡检,一辆辆装载着物料的AGV智能搬运车在生产线和仓库之间来回忙碌。

  “上管、灌装、分拣、装盒、在线检测、打包成箱、自动转运等工序一气呵成,生产线每分钟能产180支痔疮膏。”马应龙药业集团生产中心六车间主任汪莎说,经过智能化改造,单条生产线的操作人员从10人降至4人,生产线上的主要流程已被自动化设备“包干”。

  “看,这是我们的‘五星好员工’。”指着眼前缓缓移动的AGV智能搬运车,汪莎告诉记者,目前车间内的药品在完成装箱码垛后,完全通过AGV智能搬运车进行自动转运,“它具备地图学习、自动避障、5G定位等技术特点,会自己坐电梯、然后把药品送到系统自动分配的指定库位上去,全程实现无人化自动转运,特别是在夜间的时候,它也可以自己工作、充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马应龙药业集团是一家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相比于汽车制造等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产业,物料多样、工序复杂的中药产品生产,在过去大多依靠人工和传统机械加工方式,小小的车间内一度挤满工人。

  “老树开新枝”得益于5G+工业互联网赋能,将传统药企不同工艺流程的机械设备从“单打独斗”变成了“打团体赛”。仅软膏生产车间,就安装了千余个5G数据采集装置,通过“设备网联化”让设备数据互通,实现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之间的沟通,让中药产业智能化生产成为现实。

  曾经的老厂房变“聪明”了:连入5G专网的AGV智能搬运车,灵活穿梭,跨楼层行走;一块块大屏,实时显示车间运行情况;数字孪生系统,实现所有设备可视化。

  走进综合制剂大楼的中控室,企业的工业智联平台上实时显示着设备、工艺、质量、仓储、能源等各项动态指标。点开“质量”界面,痔疮膏、痔疮栓的冰片和炉甘石含量以“曲线图”形式动态显示,一旦相关成分含量低于标准,系统便会实时告警;在“放行信息”栏,痔疮膏、痔疮栓等包装规格、批次号、派工、报检、完工、质检报告、放行时间等信息一目了然;在“工艺”界面,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工厂”,对产线运行及产品工艺的远程监控和实时跟踪。

  汪莎说,在5G+工业互联网赋能下,厂区核心生产线实现100%数字化管理,产能提升60%。智慧园区的数据为公司节能措施优化提供了支撑,企业2022年的能耗费用较2021年下降了200多万。

  “从过去的手工作业,到部分工艺实现机器替代,再到现在各个环节和设备‘连点成线’,实现了智能化生产,中药产业的标准化水平也逐步得到提升。”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白玉说,产品从最初的投料,到最后制成一支支软膏,制造周期从原来的3天,缩短到了现在的1天,一条条老产线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利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企业不仅优化了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也改善了生产管理,企业可以实时、准确地掌握和分析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流程数据,实现所有出厂药品全生命周期可溯源管理。

  白玉说,在数字孪生“虚拟工厂”基础上,企业还打造了智能制造云平台,通过集纳上游200余家供应商和下游28万家终端客户及200余个经销商的库存、订单数据,打通上下游数据链,实现智慧化管理。

  智能化技术已融入中草药生长加工流程

  记者 汪海月 合肥报道

  摄像头、传感器、报警系统……在位于安徽省亳州市的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中草药种植基地,物联网系统正对一万多亩中草药的生长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我们设定了一套标准化的中草药生长指标,如果中草药生长的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指标不正常,系统会发出报警信息,工作人员会及时调整。”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维合说,智能化技术已融入公司中草药生长加工的多个流程。

  在药材的炮制加工阶段,中草药的烘烤、干燥、切制、包装这一系列流程基本实现机器自动化生产加工,如果相应指标不达标机器会发出提醒,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的标准化。

  加工炮制完的产品则都附有二维码。“我们从2009年开始着手做安全追溯系统,保证用户扫码就可以追溯到产品的各项信息,让用户更加放心。”赵维合介绍说,通过数字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全流程的标准化,协和成生产的中药饮片得以顺利出口到多个国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智慧村务平台:如何助解乡村振兴时代问卷?

智慧村务平台:如何助解乡村振兴时代问卷?

在我国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使命之后,乡村振兴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时代问卷,各地在不断创新思路,求解答案。

·第一现场|“红松故乡”的育苗新事

上市央企ESG信披提速“交卷” 监管指引正加快制定

上市央企ESG信披提速“交卷” 监管指引正加快制定

ESG成为A股上市公司“必答题”,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交卷”提速。

·“新引擎”让老国企“轻装快跑”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