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三大突破后如何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2023-02-21 作者:郑东华 来源: 经济参考报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2016年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三十年来,国有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取得了三大突破、坚持了三项原则,今后的走向还应把握三个重点。

  苏州部署开展“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主题党日活动。(资料照片)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三大突破

  第一,突破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体制樊篱,创立了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了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体制,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赋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国有独资公司股东会职权和向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委派股东代表的权利。这是国资国企改革的一大创举:一是将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与我国国情企情相结合,将政府角色一分为二,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不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二是实现了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从出资人视角、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采取非行政化的方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培养了一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的专职监管队伍。三是彰显了监管制度优势,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公司治理效能,充分激发了企业改革发展活力,在中央企业数量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196家调整至2022年底97家的同时,全国国资委系统的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从7家(全部为中央企业)增加到2022年的86家(中央企业47家)。

  第二,突破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束缚,创立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怎样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西方经济学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其理论设计的基础是私有企业。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借鉴其基本原理的同时,还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20世纪90年代之前,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曾经发挥过保障生产计划完成(一长制时期)、领导核心(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时期)、保障监督(厂长或经理负责制时期)等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后,党中央出台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2015年,中央先后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2016年,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两个一以贯之”,指出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目前,国有企业已经全面完成“党建入章”,推行“双向进入、任职交叉”和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专职副书记应配尽配并进入董事会,绝大多数企业建立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企业决策、监督、组织、责任等机制实现了衔接贯通。

  第三,突破了公私对立的传统观念,创立了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的新型微观主体。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扩展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立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前提下,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既平等竞争、比学赶超,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了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的深度协同,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特别是,基本经济制度为以混促改激发公司治理成效提供了制度支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近年来,中央企业坚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则,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截至目前,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中混改户数占比超过70%,非公资本占央企所有者权益比重超过38%,地方国有企业混改户数也接近60%,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的新型市场主体成了主流。同时,绝大多数具备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了党组织;70%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有外部投资者派出的董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还持续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三条原则

  一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史就是一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不同,个别时期还存在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但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是一贯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员始终由上级党组织考察任命,对于建立现代制度的企业,党管干部原则还与市场化选聘结合起来。当前,国有企业已经普遍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发挥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表明我国的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国有企业改革绝不会全盘私有化,也不会停滞不前、故步自封,而是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三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动摇。国有企业通过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以及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厂务公开、业务公开,落实职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工人阶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国有企业将党的建设与班组建设相融合,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队伍建设新模式。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三个走向

  首先,进一步优化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体制,加快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截至目前,全国省级层面经营性国有资产由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集中统一监管比例已达99%,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管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进度慢一些。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行政部门同时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情况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已提出“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三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是正确的、应当坚持。实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实质上是将国有企业从政府的附属物彻底解放出来,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提高资本集中度,使出资人能够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本配置,组建和培育大型产业集团,打破某些产业小、散、乱、弱的分布格局。

  其次,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方向,对标世界一流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公益性企业和竞争性企业的关系。一般来说,以公益性为主的企业应当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以竞争性为主的企业应更多地承担经济责任。公益性企业的外延不宜过宽,否则就会限制企业的发展。一些国家将提供公共产品、解决社会问题、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称为社会企业,其他全部为竞争类企业。同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应当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不能把企业主动履行的社会责任和政府部门为提高运作效率而委托给企业的事项混为一谈。企业主动履行的社会责任成本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委托企业承担的事项应当由第三方评估后给予成本补偿,收支两条线。无论对公益性企业还是对竞争性企业都应如此,为其减压、减负,使其轻装快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第三,进一步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完善国企敢干的创业创新环境。国有企业改革四十多年了,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今天基本上都实现了。当然,改革无止境,改革与发展相辅相成,应当更加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发现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继续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必须激发人的活力;国企敢干,关键是人要敢干、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航人要敢干。应当遵循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内在规律,努力营造让企业敢干特别是让企业家干事、创业、担当的制度环境,逐步健全以企业内控体系为主、激励与约束平衡的治理机制,真正把企业打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小块耕地“化零为整” 种粮降本又增效

小块耕地“化零为整” 种粮降本又增效

记者调研发现,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多种形式实现规模化种粮、机械化种粮、优质粮生产。

·页岩气助力川渝打造“气大庆” 深部勘探等短板待补

国企全力拼“创新” 激励政策“能给尽给”

国企全力拼“创新” 激励政策“能给尽给”

新的一年,瞄准“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的目标,国资委将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着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海南自贸港拉满生产建设“进度条”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