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2月18日公告称,公司拟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以公开挂牌方式转让持有的北京指南针保险经纪有限公司100%股权,首次挂牌价格将不低于5000万元。据悉,近年来指南针保险经纪业务收入逐年降低,仅维持在用户续费产生的经纪收入。Wind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保险经纪业务收入占指南针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13%和0.05%。剥离上述业务,将有利于公司专注发展证券投资咨询等主营业务。
在一些公司剥离保险经纪业务的同时,也有公司加紧收购步伐,向平台型机构转型。此前不久,保险中介行业龙头公司泛华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泛华”)曾在三日内接连发布两则公告,确定将分别以最高68.30万股和45.54万股的美国存托股票,置换吉林中吉世安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中吉”)和武汉泰平在线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泰平”)51%的股权。上述两家保险代理公司均处于行业头部地位。具体来看,吉林中吉2022年总保费规模超亿元,预计2025年总保费规模约2.1亿元,并承诺2025年净利润达1500万元;武汉泰平预计2025年总保费规模不低于1.6亿元,并承诺2025年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2022年底,泛华还收购了知名MGA(保险中介的第四种模式)平台中融慧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业内普遍认为,上述举动意味着泛华正在从一家保险服务销售公司转型为行业第三方平台型公司。公开资料显示,泛华成立于1998年,并于200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泛华营业收入为20.14亿元,其中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16.1亿元,占比近八成。
近年来,保险中介行业股权更迭频繁,还有跨界资本通过收购保险中介牌照进入。据记者统计,2022年以来,多家知名新能源车企设立或收购保险经纪公司;十余家大健康领域企业或通过收购保险中介牌照,或以健康管理公司、咨询公司等形式开展业务。
事实上,除了行业头部公司的股权变动外,一些经营不善或缺少稳定客户群的保险中介牌照已在市场上流通,转让价格甚至低至百万元。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与行业近年来监管趋严、转变“小散乱差”行业格局关系密切。
2022年2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中介行政许可及备案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保险中介行政许可及备案的事项范围、办事条件、申请/备案材料、申请程序等。而此前一年开始实施的《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工作监管办法》则督促保险中介机构在一年整改自查期内完成信息化系统建设,否则其将失去经营保险中介业务资格。此外,还有多项保险中介规范性政策陆续施行,促进市场主体结构体系优化,行业“小散乱差”的格局得到扭转,保险中介机构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在此过程中,部分规模小、业务不合规或缺乏竞争优势的机构被逐渐清退。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保险行业全系统中介条线近四年共检查机构2684家,处罚机构899家,处罚金额1.2亿元。
随着保险中介行业不断规范,行业集中度也不断提升。据统计,2019年以来,银保监会未发放保险中介牌照。2021年以来,至少2800家保险中介机构的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被注销。而头部保险中介机构在供应链、产业链方面的优势不断显现,平台型公司脱颖而出。业内人士称,行业龙头转型为平台型机构,既可以共享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的优势资源,又能让平台通过增加业务规模提升服务质效和合作中的话语权。此举或成为保险中介转型的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