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数字经济关键产业融合聚力
2023-02-16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多个关键产业节点形成核心竞争力。新技术新应用加快产业落地、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构筑数字产业创新带……上海、南京、深圳等地在数字经济关键产业的积极探索,以及由点到面的辐射带动,为建设未来数字经济体系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依托融合创新形成的产业竞争力,将成为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强大动能。

  “长三角数字干线”:构筑数字产业创新带

  □记者 胡洁菲 上海报道

  从上海市青浦区出发,沿着G50沪渝高速主干廊道,一条无形的“干线”正串联起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多个核心要素:向东,张江科学城内,上海数据交易所、头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提供商云从科技等正开启数字产业新纪元;向西,正在建设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网易上海国际文创科技园、北斗产业园等正与沿线的长三角其他城市协同发力,构筑起数字经济的强大能量场。

  “可以预见,数字经济将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上海市青浦区区长杨小菁说,“长三角数字干线”看似无形,实则与各大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紧密,青浦区正与沿线城市一道,积极打造数字新基建、数字新应用、数字新治理的先行区,构筑数字产业创新带,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激活数字经济动能

  运输车辆来回运送建材,工人紧张地打桩、模板施工、浇筑混凝土……2023年开年,青浦区金泽镇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项目工地就聚集了近万名工人。过去这片位于青浦最西边、相对边缘的“荒地”,正生长出多个现代化的建筑组团,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写下令人期待的蓝图。

  华为上海代表处总经理郭奕昱介绍,作为“长三角数字干线”上的重要一环,华为已经围绕集成电路、数字能源、智能汽车等产业,积极推动上下游企业和资源在长三角聚集。

图为中建三局华东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工人在位于上海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项目工地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以龙头企业带动创新要素聚集,而后推动数字资源加速优势互补。”青浦区发改委副主任朱丰介绍,目前青浦区数字经济规模已超1200亿元,北斗创新园等5个市级以上园区和华为数字能源、网易等一批龙头企业正激活数字经济。

  盘活数字经济,不仅有市场主体的自发聚合,还有政府的主动谋划。当前,长三角各地都已锚定数字经济发展目标。比如,上海提出,到“十四五”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浙江提出,到2025年数字贸易占全球比重要达到2.5%以上;安徽提出,到2024年,信息制造业规模力争突破6000亿元。

  与此同时,各类基础设施也在加速铺就。截至2021年6月底,长三角已累计建成5G基站43万个,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同时,长三角组织实施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项目1300余项。

  赋能传统行业转型

  2022年国家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吴琦认为,对于制造业发展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而长三角制造业基础深厚、人才和科创资源丰富,数字技术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方面成效显著,有大量可探索和开拓的空间。

  对此,格创东智AI事业部总经理王贇感受尤为深刻。他介绍,2021年初在上海落户、并建立长三角区域总部,格创东智在长三角已赋能多家企业转型。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柔性供应链,而后实现降本增效,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须一步,也是向先进制造迈进的必须环节。”位于江苏的艾兰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信息官蒋科伟说。

  打通数字“断头路”

  数字产业的发展成果,归根结底是要让群众可体验、可感知、可参与。积极打通数字“断头路”、推动城市治理智能化和精细化已经成为长三角的共识。

  2022年11月举行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由沪苏浙皖长三角联席办和上海青浦、上海松江、杭州、宁波、嘉兴、湖州、南京、苏州、合肥、芜湖等10个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倡议发起组建“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各方将遵循“开放、平等、协作”原则,打造“共建共享、开放融合、互助共进、多跨协同”的“数字长三角”合作平台,最大程度激发长三角协同创新活力。

  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区域协同万事通”应用正让一体化治理拥有更多科技赋能。嘉善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嘉善县和青浦区、吴江区正联合治理太浦河,依托AI感知摄像头、水质传感器、水文传感器等132套实时数据感知设备,以及人员越界、船只偷排等7类算法模型,有关部门能够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并与其他地域协同联动治理。

  据悉,“区域协同万事通”2022年7月上线之后,截至当年11月底,已累计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群众37.6万人次,推动跨省医保智能理赔提速10倍以上,跨界水体治理、非法行医处置等高频事项跨域联动效能提升50%以上。

  与此同时,更多长三角居民在跨省通办中享受到更多的同城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底,长三角共推出户口迁移不再需要两地跑、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零材料”网上办等138项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或场景应用,依托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累计交换数据总量4.3亿次;37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实现互认,电子亮证1429万次。

  此外,在沪苏浙皖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1年7月底,区域内居民的社会保障卡已经可以在长三角333个图书馆、353个博物馆(含美术馆、文化馆)、657个景区实现“一卡通用”。

  南京:抢抓数字贸易新赛道

  □记者 孙寅 南京报道

  数字贸易作为外贸新业态,正成为我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新引擎。南京是江苏省乃至全国服务贸易的重要增长极,尤其重视数字贸易发展,近年来立足本地产业、人才、技术等优势先行先试,聚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贸易良好生态,为外贸“数字出海”书写新篇章。

  建邺区聚焦数字金融、数字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服务等优势领域;雨花台区加快推动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鼓楼区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产业集聚优势,促进传统服务贸易与跨境电子商务相结合;江宁区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服务出口的数量、质量与效益……

  南京各区根据各自产业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申报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除了拥有数字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中医药服务、语言服务四个领域的5个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外,南京还加快打造数字贸易集聚区,目前已有中国(南京)软件谷、江北新区研创园两个数字贸易发展示范基地。

  近年来,南京加大数字贸易发展和支持力度,2022年获得了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第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考评位列前十的优秀成绩。同时,南京还于2022年底获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成为江苏省唯一叠加“服开+自贸”两大国家开放战略的城市。业内人士指出,被授予的高含金量开放政策将为南京数字贸易发展带来更大支撑。

  根据已出台的数字贸易纲领性文件《南京市数字贸易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未来几年,南京将突出数字技术、数字金融、数字文化、跨境电商、知识产权服务、数据服务六大特色领域,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标准体系领先、国际规则接轨、产业链条完备、监管体制健全、营商环境便利为特征,以工业品跨境贸易数字化为特色的数字贸易发展体系,打造具有标杆示范效应的数字贸易示范区。

  来自南京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南京市实现数字贸易进出口额超780亿元,同比增长17%。

  跨境电商是南京外贸新业态中的亮点,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江苏全省的比重约50%。“南京具备相对齐全的软件、法律、汇率收支等服务行业,政府部门也注重引导,不管是苏美达、苏豪等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做跨境电商的氛围都比较好。”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研发了虚拟人,为跨境电商企业扫除了语言交流障碍,并有效规避了深夜直播不合法规等问题;南京未迟智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面向B2B出海企业提供全球销售线索数据获取与治理,帮助企业精准发掘全球潜在市场与受众;江苏寰球智金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聚焦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为核心,通过IP本身无形资产属性,在“产业+商业”的数字化场景中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挖掘与数字赋能……

  “我们在美国设立了海外仓,助力中国企业以集约化的方式低成本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在跨境物流、跨境支付、跨境营销等多领域发力,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全链路数字化服务。”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制造网总裁李磊说。

  企业争相“掘金”数字贸易的同时,南京市政府层面积极布局,做好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为企业发展不断充实羽翼。

  南京已搭建起数字贸易“宝船计划”跨境出海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各领域顶级资源,为众多出海企业提供通关物流、跨境商务、金融财税、数字技术等领域60余个热门服务。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23家赋能龙头企业,200多家数字贸易企业注册登记。

  数字贸易作为新业态新模式,还处于发展的较早阶段,并引发了跨境数据归属与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南京依托专业机构,已在数字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保护、数字贸易统计、争端解决机制等领域开展研究,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电子摩擦”。

  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数字贸易发展还有诸多待补强、突破的方面,包括探索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数字化标准体系、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制度创新、建立完善数字贸易统计监测体系等。

  今后几年,南京将从四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数字新贸易:

  ——加强数字贸易集聚区建设,创建省级、市级数字贸易发展示范基地,在数字贸易创新政策制定、经贸规则对接、行业标准引领等方面先行先试。

  ——培育一批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及创新项目,为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公共信息、公共培训等服务。

  ——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扩大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业务,推动工业品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发展,举办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构建跨境电商发展优良生态。

  ——依托自贸区开放平台和制度创新优势,深入实施“数字自贸”战略,聚焦数字技术、数字金融、数字治理等数字全产业链,开展“数字自贸”差异化探索。

  深圳龙岗:推动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

  □记者 卫韦华 深圳报道

  数字化和绿色化正成为加速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能。深圳龙岗区抢抓“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两大战略新机遇,在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同时,依托深圳国际低碳城激活低碳产业新引擎,持续擦亮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名片。

  产业数字化转型关乎制造业生存和长远发展。为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近年来,龙岗区依托数字经济产业基础,成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构建起数字化共性基础的技术供给体系和产业生态,推动制造业走向数字化、绿色化。

  自2020年以来,通过实施产业数字化赋能行动,龙岗区将连接人、机、物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一“神经中枢”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促进核心企业和关键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路径,一批中小企业实现了“上云、用数、赋智”,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目前,龙岗区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自西至东依次排布,已初具规模。

  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是制造效率的提升,并不断迈向产业绿色化转型。龙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化绿色化协同,龙岗已逐步走上从“龙岗制造”向“龙岗智造”转变的大道。2022年,龙岗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总量继续居深圳首位,工业投资284亿元、增长35.4%。

  建筑业绿色转型是城市能否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推动建筑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迫在眉睫。

  2022年,深圳下发《深圳市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快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建筑业,打造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的现代建筑产业,全力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对此,龙岗区围绕智能建造发展需求,开展项目级、园区级智能建造示范。特别是在大型、复杂、重点工程中推进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智慧工地等协同建造和智能监管,进一步推进 BIM 技术全生命周期示范应用,形成建筑数字资产,推动智能建造全产业发展。

  一个模型就可以涵盖过去的平面图、立面图、结构图等许多繁杂的建筑图纸,涵盖全面的重要信息——这就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BIM技术是提高建筑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利器,让建筑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都有了直观可视的介质,对促进节能降耗有很大帮助。数字驱动的建筑工业化平台,也为共建开放协同的生态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龙岗区节能科技与建材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龙岗区制订了《龙岗区住房和建设局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工作方案》,不仅在新建建筑方面推进BIM技术的应用,还对既有重要建筑逆向建模,方便之后的维修和管理,也让建筑物更智慧化。

  据了解,目前龙岗区已明确在新建政府投资项目方案设计、施工图、竣工图阶段全面落实BIM应用。而对辖区已建成的重要水务基础设施、医院、学校、文体设施应用BIM模式,初筛重要建筑155个,预计在2023年初将完成建模工作。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产业、网络与通信产业是龙岗的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如何深度应用优势产业和新技术成果,培育壮大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是龙岗区持续探索的方向。

  2017年以来,龙岗区以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为载体,规划建设了数创产业集聚区。至今,这条产业带已绵延46公里、总面积达32平方公里,汇聚文化产业集聚空间35家、文化企业总部超1万家、从业人员超28万人。

  实现数创走廊大发展,既要依托数字技术的基底,增强数字内容、数字设计、数字服务能力,也要解决当前内容创作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完善、创新型平台数量偏少的问题,更要补齐上游文化创意内容的短板、增强产业附加值、提升整体价值链。

  对此,龙岗先后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数创产业基地综合发展规划、龙岗数创走廊综合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推出“数创产业50条”。同时建立1个文化产业通用扶持政策、1个走廊专项扶持政策、1个人才扶持政策和3个认定办法的“1+1+1+3”政策扶持体系,解决文化产业和数创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体系不全的问题。

  “依托区域数字技术发达和文化创意资源汇聚的优势,龙岗数创走廊助推传统文化企业‘上云、用数’,呵护产业发展壮大。”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管理中心主任彭罡介绍说,如今,龙岗数创产业上游有数字内容、影视动漫、网络文学、文化IP;中游侧重文化内容的二次设计制作转化,以数字服务形式向周边延展;下游则依托数字装备和终端进行场景应用,包括数字艺术的展览展示、数字教育、数字文旅等,基本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闭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红利释放企业受益 用好规则积极融入——RCEP提升外贸企业出海竞争力

红利释放企业受益 用好规则积极融入——RCEP提升外贸企业出海竞争力

RCEP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为我国外贸企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页岩气助力川渝打造“气大庆” 深部勘探等短板待补

“既要管好,又要放活”——上海国资持续推进提质增效

“既要管好,又要放活”——上海国资持续推进提质增效

2023年,中国经济“稳”的基调更加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笃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国有企业新的一年如何发力?工作重点又有哪些变化?

·雄安新区工地忙 央企上演加速度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