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绿心”跳马镇迎来“起跳”之机——打造“花木+民宿+文旅”乡村振兴模式
2021-12-24 作者:刘璐璐 傅天明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位于长沙市雨花区的跳马镇,古因“关羽战长沙时跃马跳涧”而得名。跳马镇是长沙市的东南门户、交通枢纽,四条高速(长沙绕城高速、长株高速、沪昆高速、京港澳高速)环绕,两条高铁(沪昆高铁、武广高铁)穿镇而过;跳马镇也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辖区内除拥有国家4A级景区石燕湖外,北临浏阳河、四面环山、山水相连、缠绕交融。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长株潭由此迎来“黄金机遇”。随即,湖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行动方案,其中包括完善生态共保机制,以长株潭三地中间的生态绿地为基础,规划建设长株潭城市中央公园,将其定位为“以生态保育为核心、融合生态游憩、艺术创作、文化教育、科创研发为一体的乡村郊野公园”,形成服务长株潭、全国示范的城市绿色客厅,也被称为“绿心中央公园”。

  而跳马镇正是“绿心之芯”,位于长株潭三市交接的核心区域,距长沙市区12公里,距湘潭市区10公里,距株洲市区18公里。该镇镇域面积177平方公里,处于绿心保护区面积约17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绿心面积的1/3、长沙市绿心面积的2/3。该镇全域禁止、限制开发区域达到98%,控制建设区4.03平方公里,仅占2%。

  生态特点、历史基础和区位优势形成了跳马镇的独特基因。该镇利用优势产业,以“花木+民宿+文旅”为抓手,提供康体沉浸体验式旅行,促进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掀起一拨人才回流潮,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跳马镇全景。周哲文 摄

  花木产业实现“从育树到育景”新升级

  跳马镇享有全国“花木之乡”的美誉,果木种植在这里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据测算,种植花木亩产值可达2万元至3.5万元,相当于种粮或其他经济作物的3至5倍,当时的村民们便以种植苗木等经济作物替代了粮食种植,一棵树、一把剪,成为跳马镇很多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法宝”。

  57岁的黄迪进是土生土长的跳马人,16岁时跟着父亲学种苗木,大家都叫他“树哥”。2007年,他在石燕湖村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树,除前期投入外,前几年每年都要投入数十万元才能维持运营。面对周期长、树难卖、收入低的问题,黄迪进想尽了办法。

  2009年,黄迪进开始向造景卖景转型。具体而言,就是给树木做造型,并以三五株树木为一组,构成景别。他欣喜地发现,一株小型珍珠红盆栽在经过修剪、制作成景观后,既好卖,又能卖出好价钱。

  “一株小型‘珍珠红’盆栽大概能卖60元,但经修剪造景,价格能翻好多倍,一位优秀的修剪师傅一天能挣1000多块!”黄迪进说。

  然而,黄迪进与家人并不满足于眼前的万株“珍珠红”,趁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一心想把“梦”做大。他开始奔波于农庄、讲台,将课堂搬到乡村,决心要打造雨花跳马最美乡村会客厅,为亲子家庭定制互动园艺大课堂。

  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团队作业,黄迪进已带出七个造型师徒弟,从卖树到卖景,再到育人,他们的生意日渐红火,每年有三四百万元的收益。

  “我们遵循的是育树、育景、育人的全方位培育理念。”黄迪进娓娓道出育景园的发展轨迹。经历数年的打造,育景园由单纯种树转型为树艺盆景、树艺+旅游+研学的复合模式,具备了风景、生态、艺术和知识兼具的特色。

  而今,“玩转植物大观园”“寻找长在泥土里的匠人精神”“找寻树的艺术、根的文化”等一系列园艺活动让跳马镇的苗木成为热门。

  据介绍,跳马镇花卉苗木产业涵盖100多种绿化类、经济林类、观赏花卉品种,形成园林、园艺和室内盆栽等多点开花的局面。当地经大力提质花卉苗木产业后,全镇80%以上的农户从事花卉苗木种植,年销售总额突破13亿元。2020年末,跳马镇实有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超13万亩,花卉从业人员4万多人,发展形成了育景园、乐多园艺等众多龙头苗木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和日本、韩国等地。

  跳马镇党委副书记贺耀表示:“目前,跳马镇积极引导传统花卉苗木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园林化转型升级,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新模式,一条集种植、研发、观赏、交易于一体的现代花木种植体系正呼之欲出。”

  新民宿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在文化旅游发展的浪潮中,跳马镇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以及优厚的政策,吸引了一批外地人投资开发特色民宿,目前已打造出“无何有乡”“大家小院”等一批各具风格的品牌,节假日常常一房难求。

  “屋后有竹林,竹笋味道甜美,可从冬笋吃到春笋,夏天各种野菜、野果不断,就像回到了儿时。”“无何有乡”的打理人付琴说,“无何有乡”四字源自庄子的《逍遥游》,意为希望游客在此可以放空自我,当时选择这里就是看好当地的政策和环境,亦契合自身做民宿的理念。

  这家由现有民居改造而成的新中式民宿,有着别致的前庭后院,古典清雅,禅意十足。付琴说,当时将这栋老房子租下,在竭尽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装修,目前经营收益不错,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房子出租后,当地人有了稳定的收入,他们可以做其他劳务,有了更多更好地选择。”

  不仅仅是外商,当地一些村民也对民宿产生了浓厚兴趣。

  “自开办民宿后,家里又多了份收入,政府补贴也大,村里的人都感觉生活有了奔头!”跳马镇多点民宿的老板由衷感叹。

  跳马镇作为唯一一个几乎全境都在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的城镇,被誉为“绿肺跳马”。当地制定了“以奖代补”试点方案,鼓励村民改造自家民居,发展民宿产业。村民改造投入达到30万元可获12万元奖补资金,投入40万元可获16万元奖补资金。

  早几年还在为“禁止开发”几字而忧心的刘建年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年近六旬的他种过水稻、苗木,当过货车司机,而今他发现,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

  “政府真给我们帮了大忙!”2019年10月,在奖补政策的支持下,刘建年一口气投资了50多万元,将自住“民居”变“民宿”,次年5月正式运营。他还惊喜地发现,民宿一建,配套也迅速跟上了,屋前开通了一条宽敞平整的柏油路,沿边树起了一盏盏太阳能、风能路灯,曾经的“荒地”向“景区花池”转变,一辈子“靠绿吃饭”的村民对“绿”有了新的领悟,大家开始争相“护绿”。

  如今,跳马镇已打造了石燕湖曹家冲、新田村天石山庄周边、金屏社区圭塘河引水工程三个民宿示范片区,共规划改造民宿70栋,目前已有56户居民积极参与改造,26栋已完成施工并投入运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模式,这里逐步形成了民宿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

  据介绍,跳马镇下一步将充分依靠石燕湖公园的引流能力,破解单个民宿运营主体因场地人员受限而无法囊括餐厅、咖啡馆、酒吧、书吧、住宿、户外体验等功能的难题,将单个民宿集合组团,使其各司其职、互相引流,并共享区域公共资源,打造集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康养为一体的文旅产业链。

  产业振兴引来“新血液”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花卉+”“民宿+”激活了乡村的造血功能,跳马镇的乡村振兴实践不仅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亦吸引了异乡打拼的人“回潮”。

  引老乡,建家乡。在外奋斗多年的周文斌在当地干部的“三顾茅庐”下决定回乡考察。他发现,眼下的跳马镇除了“绿水青山”外,马路都修到了家门口,圭塘河引水工程宛如碧波“绿带”,乡村干部们干劲十足。

  当过大学教师,又从过商的周文斌当即决定返乡带领村民大干一场。他迅速辗转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考察,结合跳马镇实际“擘画蓝图”,并成立了公司。

  从“粗放”到“精细”农业,从“传统”到“现代”农业,如何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周文斌带着问题四处取经,从台湾请来了蔬果种植专家,还定期请湖南农业大学专家下乡指点。不久,一个“农业综合体”在当地诞生。“各级党委政府很给力,给予我们政策支持,让我信心倍增。今后,我们将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统一管理、科学规划产业园。我相信,乡村的未来大有希望、大有可为!”周文斌信心满满地说。

  在多肉大户易中全的基地,从广西生态职业学院园林专业毕业后就在这里就职的95后蔡华梅正在直播间做多肉拍卖,每次直播前她都会筛选出基地内一些独特的品种,吸引网友们在直播间竞拍。从销售转型直播,她的这一举措让基地迅速“吸粉”。

  易中全的侄女易琳钰,刚从湖南城市学院毕业就来到基地负责财务和销售,22岁的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基地享受到了社区团购的红利。易琳钰说,她跟商家“兴盛优选”合作,开通社区团购,这一渠道的销售约占总销售的1/3,创造了一天就卖出1.3万盆的业绩。

  产业振兴带来了建设乡村的“新血液”,而这些新力量又开启了新业态、新模式,产业活力迸发,带动效应明显。

  据了解,跳马镇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和红星全球农批中心目前也在积极建设中。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超级大脑!AI大模型有望重塑信息产业格局

超级大脑!AI大模型有望重塑信息产业格局

AI大模型有望实现人工智能从感知到认知的跃迁,重新定义人工智能产业模式和产业标准,给部分产业带来重大变革。

·唤醒沉睡资产 “农地入市”助力乡村振兴

北斗星通推进“北斗+”应用 探索产业化融合

北斗星通推进“北斗+”应用 探索产业化融合

作为第一批从事北斗产业的专业化公司,北斗星通积极推广北斗产业化应用,探索产业化融合,努力推进“北斗+”的各项应用。

·国资委要求央企做深做实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