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赋予“中医特色”更丰富内涵
2021-02-10   作者:龚学忠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中医学的发展思路和方法对中医药事业意义重大。2019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提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中医药事业、赋予“中医特色”更丰富内涵?业界在宏观层面的论述已经较多,但对具体思路和办法的阐释却较少。笔者从发现客观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角度,结合自己近20年的从医经历,试图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目前中医学有两种普遍的临床承载模式,一是医院模式,一是诊所模式。我国历史上很长时期内,只存在诊所模式这一种。随着近现代医院的涌现,医院模式逐渐成为主体,诊所模式成为其补充。

  这两种模式的客观存在,直接导致了对中医思考、分析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并得出不同的思维判断和结果评价。中医学领域一些常见的争论产生的根本源头也正在于这两种不同模式。比如,对于“中医高等教育中,西医的课程比例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一争议,习惯于医院模式思考的人倾向认为西医课程还不够;但如果从诊所模式来考虑,则会认为西医课程设置太多。同理,对于“中医医院分科是应该细一点还是粗一点、西医技术和设备是引入过多还是过少”等争议,其根本原因也是源于这两种不同的模式。

  两种模式派生了两种视角,带来了两种判断。那么在面对问题时,当如何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更多地从医院模式出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制定发展计划,这也符合中医医疗的主体模式发生变化的客观要求。处于整个中医学体系上游的中医教育、中医政策法规、中医学术等,或多或少都是直接为下游的中医医疗服务。可以说物化的下游是目的,上游是手段,下游对上游总体上起的决定性作用使得上游随下游变更。比如,中医教育必须不断按照中医医疗市场对各类中医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事实上,从中医选择医院作为主要载体的第一天起,一些适应性的变化也就在所难免。

  中医学承载模式的转变、医院方式的介入导致中医的诊疗体系(包括知识结构、接诊病种、诊治目的和方式等)发生变化。只有顺应这些变化的革新才能推动中医学的发展,而实现革新的前提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医疗行为采用医院模式,至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其所导致的大规模、多病种、多学科参与、现代医疗手段引入等,必然会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我们更多地从医院模式出发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从医院模式出发去思考和分析,因为中医的传统承载模式——诊所模式仍然客观存在且仍具有一定规模,一些中医学的诊疗活动仍然需要以这种模式承载和传递。我们应当兼顾两种模式,顾此不失彼,顺应传统中求守正、立足发展中谋创新。

  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滞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下游市场的滞后,即下游医疗市场的主体——中医院的不景气。我们都知道中医院要保持“中医特色”,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医院特色”对中医院(学)发展的重要性。也许有人要讲“中医院特色”不就是“中医特色”吗?这实际上是一个误解。

  中医院(学)发展要注意提倡“中医院特色”。“中医院特色”属于“医院特色”,可以直接物化,操作性强。它可以直接结合到具体某一医院的实际工作,比如该院的人员配备、区位特点、多发疾病,甚至是针对周边医院薄弱病种的优势病种等等,做到“科有专长,院有特色”。使中医院在区域医疗市场中能占据一定的不可替代份额,为中医药事业保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中医特色”与“中医院特色”,我认为应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 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源”与“流”的关系。“源”的东西是总括,是针对共性,指导性意义强一些;“流”是个别,针对个性,操作性更强一些,也更丰富。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提倡“中医院特色”,以确保中医事业的发展。一些中医院由于未处理好这一问题,没能认识到“中医院特色”与“中医特色”的异同,单纯以保持中药使用率为目的。由于未能给“中医特色”以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如何去建设和打造“中医特色”、不知道如何去促进中医医院发展,导致在医疗竞争中败下阵来。想法是要保持中医特色,其结果却是中医医疗市场的萎缩,“丢失阵地”,中医发展所必备的“患源”也就丧失了。这种现象一定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作者龚学忠,上海市中医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抢眼业绩助“吸金”       基金市场“饭圈化”态势升级

抢眼业绩助“吸金”       基金市场“饭圈化”态势升级

公募基金行业的营销模式出现新变化,基金市场“饭圈化”态势升级,需警惕投资者非理性追捧催生市场风险。

·装配式建筑“叫好不叫座”难题亟待破解

改革走深走实 资本运作释放聚合效应

改革走深走实 资本运作释放聚合效应

近年来,福建省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持续落实落地,以改制上市为主要形式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能源国企改革的申能经验:嫁接社会资本 放大国资功能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