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呈加速态势。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文华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文华
戴文华指出,中国资本市场自发展伊始,就积极发展对外开放,如早期的B股市场、H股、A/H双向上市、QFII/RQFII制度等,近些年,在众多对外开放举措中,沪深港通业务为我国资本市场连接全球资本投资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业务正式启动。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业务正式启动。而作为资本市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早在2009年,中国结算就与香港结算开展合作研究,对两地证券市场跨境交易结算涉及的连通模式选择、证券持有方式、交易与结算差异处理、公司行为处理、风险管理等五方面制度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证。2012年底,沪港两地交易所及结算机构启动了沪港通业务准备。
沪深港通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拓宽境内外投资者投资渠道,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完善互通制度,既有利于深化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更有助于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双重目标,得到全球投资银行的广泛认可。戴文华表示,对外开放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沪深港通业务对于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其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渐进式、有管理、可控下的逐步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工作。
我国资本市场从最初通过QFII、RQFII制度仅允许一部分合格投资者在审批额度内通过专门证券账户参与跨境投资,到沪深港通下,两地投资者以订单路由的方式参与跨境投资,再到沪伦通业务通过存托凭证这一全新证券类型和互联互通业务模式,在双向开放程度、业务创新和复杂程度、涉及的投资者和参与主体范围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H股“全流通”业务也是盘活境内存量资产的另一项有益尝试。将内资股跨境转登记并集中存管于香港市场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此举显著提高了市场对上市公司资产的定价能力,盘活存量资产、畅通融资渠道。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中国结算近年来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据了解,多年来,中国结算在积极支持沪深港通、沪伦通等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重大项目的同时,积极通过双边、多边渠道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参加行业国际组织工作,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宣传中国市场先进实践、推动协同发展。目前,中国结算已加入国际证监会组织等六个证券行业国际组织,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戴文华本人于2019年9月当选亚太中央证券存管机构协会(简称“ACG”)主席,同时中国结算承担ACG秘书处工作,统筹领导亚太地区24个市场、35家中央证券存管机构(CSD)和中央对手方(CCP)的沟通交流、信息共享、业务合作等工作。这既是亚太地区同业机构对中国结算多年来致力于履行资本市场大国责任、推动地区证券登记结算行业共同发展的肯定,也是对我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来有目共睹的改革发展成就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