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沙漠边缘奏响“新牧歌”
2020-10-20 作者: 记者 马俊 马思嘉 银川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秋日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阳光和煦,微风徐徐,成群的奶牛趴在松软的沙子上,像躺在席梦思床垫上一样舒适。先进的生态循环模式使沙漠拥有了像草原一样的养殖功能,风吹不起沙、牛儿更健康,这里奏响的“新牧歌”别具风情。7年时间,治理1万多亩沙漠,养殖1.7万头奶牛,宁夏中卫市沐沙畜牧科技公司吃了沙漠生态循环经济的“螃蟹”。

宁夏中卫市沐沙牧场的工作人员为自动转盘式奶台上的奶牛挤奶。记者 王鹏 摄

  沙漠变“乐园”

  牛奶好喝,但是奶牛娇气,在沙漠里养奶牛,能行吗?

  “其实沙漠里干燥、通风好、病害少,冬天不太冷夏天也不太热,而且沙子十分纯净,在沙漠里养奶牛可有效降低乳房炎、蹄病等常见病的发病率,提高牧场运转效率。”公司董事长杨飞说,沐沙牧场的奶牛乳房炎、蹄病发病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每天平均单产37公斤,牛奶中体细胞、细菌素等指标控制得比欧盟要求的更低,乳脂率也超过国内乳企龙头的收购标准。

  而就在7年前,沐沙牧场所处的位置还是一片沙海,流动的大沙丘有七八十米高。曾经,很多人质疑杨飞是“把钱往沙子里扬”,但并没有撼动他引水、植树、治沙、种玉米、养奶牛的决心,把6亿多元砸在这片最荒凉的地方,把它变成奶牛的“乐园”。

  这座庞大而漂亮的沙漠牧场,也颠覆了公司运营总监陈永生对养殖的认识。来自南方、长期从事乳企工作的他,从未想到荒凉的沙漠可以用来养奶牛。“3年前我来到这里,才发现沙漠牧场养殖奶牛很理想,奶牛怕热、怕潮湿,病害少意味着牧场的奶牛有更强壮的体格、更高的产奶效率以及产出更高品质的牛奶。”陈永生说。

  虽然深居内陆沙漠,但是沐沙牧场的经营者们却具有全球视野,在各环节配置优势生产要素。他们在澳大利亚收购两个牧场,占有天然牧场11万亩,把牛犊拉回国内养殖;为提高牛群质量,用的是进口冻精;给奶牛吃的部分饲草也从国外进口。

  目前,沐沙牧场已探索出“奶牛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生产—农田消纳—秸秆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模式,整个种养殖实现闭环运行,既利用好沙地资源,又不造成污染。

  “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在牧场以及周边村镇总共种植了5万亩青贮玉米、紫花苜蓿、黑麦草等。还投入巨资建设了生物有机复合肥加工场和污水处理厂,年加工牛粪10万吨,让牛粪变成肥料,日处理污水250立方,达到灌溉水质标准后排放入田或者浇灌树木,促进牧场高质量发展。”杨飞说。

  走进这座牧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和谐共生的绿洲新图景:四周是成片的防护林,阻挡黄沙的侵袭;中间是奶牛养殖场,有单间也有通铺,牛儿或立或卧、悠然吃草,牧场工人驾驶铲车对牛舍进行铺沙作业;周边是成片的饲草地;再远处还有几百座标准化沙漠温棚……

  建立奶牛大数据

  在牛犊“单身公寓”内,牧场工作人员给初生牛犊喂经过巴氏杀菌的牛初乳,围栏外两个洗得锃亮的不锈钢盆内分别放着净水和颗粒饲料;在“月子区”,食槽里放着经过营养师特调的营养膏,供牛妈妈补充体力;在普通牛舍,工作人员仔细提取牛粪样本,以观察饲料消化率和牛体健康水平,从而相应调整饮食……在沐沙牧场,牛以群分,牛犊、产奶牛、处于发情期的牛以及分娩前后的牛被科学分群养在不同牛舍中。

  走进牛舍,穿防护服、戴口罩的工作人员正在使用特制的机器,固定住奶牛的四肢给它“剪指甲”,后面的牛群在安静排队等候。

  “如果牛蹄的角质过度生长,会引起牛蹄负重失当,并引发蹄疾,剪指甲可以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牧场的动保师伏国玺说,他们会细心检查和修理每头奶牛的牛蹄,让奶牛更舒适地生活。

  在沐沙牧场,奶牛还要洗澡。1.7万头奶牛都有卧床,床内安装了自动感温淋浴器,当温度达到25摄氏度时就会自动出水,给牛体降温。而到冬天气温低的时候,工作人员还会给牛屁股涂抹防冻液。

  每头牛的耳朵上都带着一个耳标,这个耳标就是牛的“身份证”,后台可以精准监控牛的各种信息。“每头牛的体重都要精准控制,喂养时按照不同体型分群喂养,太胖的牛要被迫‘节食'和运动,以提升单体产奶质量。”杨飞说,牧场广泛应用大数据分析,比如通过奶牛发情监测系统监测每头牛的步数,有的牛如果步数明显增加,说明这头牛发情了、该配种了。

  据了解,沐沙牧场正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安装奶牛发情监测系统、TMR饲喂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等,实现对奶牛的个体识别和养殖过程中的系谱、健康状况、饲喂情况、疫病防治、繁育状况等全程信息管理,有效解决了以往粗放管理的漏洞。

  通过冷链物流体系,沐沙牧场日产220吨高品质鲜奶运送给国内知名乳企。去年公司收入6亿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周边2个县区5个乡镇35个行政村近2万户农户增收。

  告别“掠夺性”生产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已全面普及奶牛人工授精、秸秆青贮、疫病防控等现代技术,规模化牧场已成为生产主体,奶牛单产也不断提高。宁夏是“全国黄金奶源基地”,成年母牛年均单产800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00公斤,居全国第4位。这不仅吸引国内知名乳企投资建厂生产奶制品,还吸引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建设大型牧场。

  “对牧场而言,奶牛单产的提高意味着带来更多效益。现在牧场规模越来越大,我感觉单产已经达到了高水平,拿我们牧场来说单产就可以超过10吨。但是,牧场不能一味追求提高单产来实现效益最大化。”杨飞说,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牛奶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必须向“掠夺性”生产挥手告别,根据牧场实际千方百计降成本、增效益。

  然而,什么样的养殖模式,才能让牧场找到提高单产与追求效益的平衡点,从单一的经营收入增长评价转向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这是杨飞和他的运营团队近年来苦苦探索的方向和攻关的难题。

  沐沙牧场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降低饲料成本。实现内循环,今年不再从国外进口苜蓿,自己种植紫花苜蓿并加工苜蓿半干青贮饲料;提高青贮饲料质量,从过去注重青贮玉米产量,到严格控制青贮玉米的干物质、淀粉等含量,制作饲料时切割长度从5厘米缩短到2厘米,增加适口性;每头牛青贮饲料喂养量从每天20公斤提高28公斤……如此一来,有效降低每公斤牛奶的饲料成本,确立与其他牧场的比较优势。

  在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实现了高质量的饲喂,以及降低饲料成本的基础上,再不断优化牛群结构、提高牛群质量,从而提高牧场核心竞争力。“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以前一般每年淘汰15%没有饲喂价值或者价值低的牛,今年我们下决心淘汰25%的牛,补充高质量牛群。”陈永生介绍说。

  此外,沐沙牧场还打算利用牧场的沙漠资源,建设牧场综合体,多方面挖掘增收潜力。“沙漠牧场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景,未来我们可以搞科普游学,可以提供温棚采摘,也可以建设观光、滑沙景点,还可以提供西餐,让游客吃上最新鲜的奶酪。”杨飞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2亿“银发族”如何跨越“数字时代”鸿沟

2亿“银发族”如何跨越“数字时代”鸿沟

有调研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使用电子支付的比例仅为50%左右,尤其是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更加凸显。

·三峡库区消落带系统管护仍待加强

国企改革提速加力 资本市场成强劲支撑

国企改革提速加力 资本市场成强劲支撑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三年行动方案的落地,连日来国企改革密集出招,混改动作频频,上市提速推进;兼并重组加码,布局结构进一步调整。

·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突围破壁争创一流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