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政策力度 助力制造业脱困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加大政策力度 助力制造业脱困
2020-03-31 作者: 王一鸣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要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促进复工不达产的企业逐步达产,加快解决物流链的堵点和供应链的断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实现上下游企业整体复产和制造业全产业链复产。

  采取措施保障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特别要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生产出口,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

  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生产与管理效率,提升制造业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阶段性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首先中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当中,自我修复能力要更强;二是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抗冲击能力比其它经济体更强;三是疫情进一步凝聚了全国人民战胜困难、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决心和信心,对我们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目前,疫情对线下服务业特别是餐饮、旅游、住宿、交通、娱乐等行业的冲击受到广泛关注。总体上看,服务业遭受的主要是需求冲击,短期影响更大,但一些暂时被抑制或冷却的服务需求,在疫情结束后可以很快恢复并转暖,有些行业如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还会有补偿性反弹。疫情期间,在线零售、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产生一系列影响。

  准确判断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

  当前需要特别关注制造业的情况。制造业所受的影响并不亚于服务业。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2个月统计数据看,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7%,比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高2.7个百分点。相比较于服务业,制造业产业链条更长,后续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会进一步显现出来。与服务业主要受到需求冲击不同,制造业同时受到了供给、需求两方面的影响,中期面临的挑战更大。

  从供给端看,企业复工复产不同步,上下游企业复工参差不齐,货物运输不通畅,供应链和产业链运转不畅,复工不达产的现象依然存在,要完全恢复常态需要一定时间。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中间品出口国,全球有近200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中间品占全部进口平均超过五分之一。疫情打乱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出口订单不能及时交付,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供应链稳定。

  从需求端看,消费品和投资品需求的下降将逐步向制造业传导,部分行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复工复产后库存积压问题已经显现,下游订单减少还会向上游传导。如果不能有效扩大需求,库存的资金占用成本提高,加上工资、租金、利息等刚性支出,部分企业资金链将承受更大压力。

  如果说,疫情对制造业第一波冲击主要来自国内疫情,随着疫情日益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加快,第一波冲击的影响正在逐步缓解。目前,第二波冲击的影响已经显现,而且对我国制造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可能要大于第一波冲击。

  当前,疫情在全球正处于加速扩散阶段,如果疫情防控不能尽快出现拐点,市场预期继续恶化,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将大概率陷入衰退。

  从发展态势看,现在正处在从第一波冲击向第二波冲击转换过程中,从内部冲击为主转向外部冲击为主,从供给端冲击为主转向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受到冲击。

  第一波冲击的尾部效应尚未完全消除。随着绿色通行码一码通认,复工人员到岗率稳步提高,劳务链矛盾正在缓解,但物流链尚未完全畅通。重点城市之间的物流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特别是受疫情冲击,国际航空客运萎缩,客机腹舱货运大幅下降,国际物流受阻特别是航空运力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已经影响到我国产品出口和国际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第二波冲击正在逐步显现。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导致全球生产体系、产业链出现紊乱,全球供应链断裂通过进口渠道反射影响到我国。国际上疫情最严重的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是我国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其中相当部分短期内难以被替代,比如存储器、通讯设备零部件、机动车变速箱等中间品,以及半导体制造机械、光学仪器和金属加工中心等资本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断,产业链断裂将加剧我国的中间品、资本品进口供应中断的风险,对我国制造业将会造成更大影响。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如果出现衰退,外部需求将大幅萎缩,对外出口将受到较大冲击,企业会遭遇退单、毁单等风险,进而影响到就业、消费、投资,形成对经济的逆向循环冲击。

  应对疫情对制造业冲击的政策选择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接近30%。有效应对疫情对制造业的冲击,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和我国经济发展全局。

  首先,要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促进复工不达产的企业逐步达产,加快解决物流链的堵点和供应链的断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实现上下游企业整体复产和制造业全产业链复产。继续减免制造业税费和社保缴费,合理分担企业疫情期间的房租、利息等成本支出,促进企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运营。

  其次,采取措施保障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特别要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生产出口,有效降低供应链被替代的风险。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国际航空货运能力,畅通国际物流通道,保障出口订单正常交货。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特别是吸纳就业量较大的出口制造企业提供定向扶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第三,制定应对国际供应链中断的预案。对国内短期难以替代的进口中间品,加大国内储备力度,以增加库存应对突发的外部供应中断。对国外可替代的中间品,要开拓海外多元化供应渠道;对国内可替代产品,加快制定并适时启动国内替代方案。

  第四,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营造更加便利的消费环境,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鼓励汽车和大宗耐用消费品消费,引导居民逐步恢复正常消费活动。鼓励制造企业从单纯的制造商向综合生产服务商转变,深耕国内市场,稳定市场份额。

  第五,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生产与管理效率,提升制造业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链根植性。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扩大金融、电信和医疗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更好保护外资合法权益,继续压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大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总之,疫情给我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影响,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2003年“非典”疫情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和占全球份额大幅提升。这次疫情冲击,同样倒逼我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创新力,进而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部分物流企业发愁货源不足“吃不饱”

部分物流企业发愁货源不足“吃不饱”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国省道路防疫卡口撤销、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港口等物流枢纽有效运转促进了物流行业复苏,但受制于多种因素,部分物流企业仍面临通行难、生存难。业内人士认为,疫情之下的物流行业发展面临新变局。

·大“动脉”通畅 全复苏存“梗阻”

混改“先进生”冲击整体上市

混改“先进生”冲击整体上市

“以‘创业合伙人’理念引入战略协同、深度契合的投资者,以员工持股绑定企业骨干人才,让他们带着风险金来‘打工’。”江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少雄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解读背后的密码。

·加强合规管理 推动法治央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