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乌蒙山区战“疫”战贫记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贵州乌蒙山区战“疫”战贫记
2020-03-24 作者: 记者 骆飞 贵阳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近段时间,地处贵州乌蒙山区的毕节市随处可见复产复工的热闹场景。作为全省脱贫任务依旧艰巨的毕节市,还有12.5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3个深度贫困县尚未减贫摘帽。对此,全市干部群众积极落实分区分级防控,战“疫”战贫,抢抓农时调整产业结构,及时复产复工,务求脱贫打法更加精准,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把时间抢回来 把损失补回来

  连日来,在毕节市多个区县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劳动身影。受疫情影响,当地农时被耽误了不少时间,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努力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

毕节市黔西县大关镇村民在扶贫基地内采摘豌豆。新华社发(周训超 摄)

  在深度贫困的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硐口村,山间难得的坝子地里整齐地垒起一对对土垄。只见村民们沿着土垄的走向铺上黑色地膜,再往上面均匀地插入刺梨苗。

  “全村今年要栽育800亩刺梨苗,这些苗将销售到周边乡镇,比种玉米收入高。”硐口村村支书陈胜坤说,之前受疫情影响,计划栽种时间推迟了10来天。现在正大规模组织村民栽种,尽量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参与劳动的村民陆发先说,在基地干活这段时间,每天有100元工资。家里的2亩地也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每年1000元流转费。虽比起在外打工收入要低些,但在“家门口”就业,能照顾家人,收入也有保障。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猪场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典型贫困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薄弱。一直以来,当地大多数老百姓都靠在外务工养家糊口。通过这几年精准扶贫,老百姓“家门口”的产业也兴旺起来。

  “这几年,全乡产业初具规模,比如硐口村依托恒大帮扶援建的大棚种植蔬菜、辣椒等,都产生了较好的效益。”猪场乡党委书记郭扬说,贫困山区离不开产业带动,通过产业既能就地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还能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给贫困户分红。

  贫困山区,战“疫”又战贫是当务之急。毕节市黔西县中建乡是贵州一类贫困乡,2014年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379人,2018年虽已全部脱贫,但受疫情影响,要巩固好脱贫成果,“因疫致贫、返贫”的压力比较大。

  中建乡党委书记曾涛说,当前正是很多扶贫农产品采摘、种植的最佳时机,受疫情影响耽误了不少农时,必须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

  “因为疫情,乡里有些扶贫农产品卖不出,产业不同程度受影响,客观上加剧了致贫、返贫风险。”曾涛说,当前分区分级防控,有效打通了扶贫农产品外销、农用物资进村的“堵点”,极大地激活了扶贫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 拓宽致富门路

  在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昔日大面积栽种玉米、土豆的地里正逐渐被花卉所取代。

  “今年全村要栽种700亩花卉,由引进的生态农业公司经营。一方面,投入产业资金带来技术;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村里解决就业,培训群众。”海子村村支书杨帆说,在人多地少的贫困山区,单纯靠传统农业带动脱贫难度较大,调整产业结构,能不断激发农业产业效益。

  数据显示,海子村约6300亩土地,通过近两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籽粒玉米等低产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300亩大幅减少。如今,村里逐渐发展起猕猴桃、辣椒、高山冷凉蔬菜等。其中,猕猴桃约3300亩,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约700亩。

  林泉镇镇长张浪说,此前,地里栽种玉米,亩产产值最多就七八百元,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今不少土地产值翻番。

  海子村只是毕节市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加快产业扶贫,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帮助百姓“换穷业”。在毕节市不少区县的土地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带来了不同的经济效益。

  在深度贫困的威宁县,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里逐渐发展成全省规模较大的高山冷凉蔬菜产业基地,是全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今年,全县将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在重点抓好4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的同时,把51个坝区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新增经果林38.6万亩。同时,加大农产品推广力度,拓展销售渠道,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除了调整产业结构,毕节市还不断依托龙头企业构建更加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多渠道拓展致富门路。比如推进农特产品深加工等,推出了一系列如“乌蒙三宝·毕节珍好”等有影响力的农特产品品牌。有的农特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国外。

  毕节市扶贫办数据显示,2019年,毕节市依托广州对口帮扶,配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毕货出山”完成农产品销售14.84万吨,销售收入7.5亿元,带动贫困群众5.87万人。

  同时,全市所有贫困户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户户有产业覆盖。28.3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凡是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全部实现1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

  践行绿色发展 经济生态“双赢”

  毕节市作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自1988年以来,便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积极践行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

  在平均海拔2200多米的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不少山头上挺立的华山松迎风而立,为这片高寒台地平添绿意。“我们村处于海拔2400多米的台地上,之前一到春天刮大风,风沙扬尘比较明显。这几年退耕还林,生态比过去好很多。”板底乡雄鹰村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袁博说,大家这几天在加紧栽种桃树,今后能防风固沙,还能采摘鲜果,能较好地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少数民族聚居的板底乡是威宁县深度贫困的乡镇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气候高寒使人们一直都面临着保护生态和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这几年,为了加快脱贫,板底乡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种植经果林等,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数据显示,类似于雄鹰村这样的生态脱贫路径,毕节市很多地方都在不断探索,全市生态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毕节市完成造林绿化125万亩,治理石漠化169.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3.12平方公里,预计森林覆盖率达到57%。市林业局获评“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在毕节市纳雍县骔岭镇,昔日开采煤矿留下的“伤疤”,如今正在被青葱的茶园所“治愈”。“就这几天,不少村都在加紧种茶,今年全镇将新增6000亩茶园。”该镇党委书记李践说,今后“万亩茶海”将成为助推群众从能矿经济向绿色脱贫转变的重要支撑。

  在骔岭镇祠堂边村,去年栽种的茶苗正茁壮成长。“自己种了60亩茶叶,比传统的种玉米、土豆等产值更高。”该村村支书李隆权说,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户均四亩茶”的产业目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手机“黑卡”禁而不绝 电信诈骗源头祸首难打

手机“黑卡”禁而不绝 电信诈骗源头祸首难打

公安部部署全国26个省市开展“净网2019”1号集群战役,有力打击了网络账号恶意注册、非法交易、非法使用黑色产业链。相关人士认为,监管存漏洞导致手机“黑卡”禁而不绝,相关法律法规目前仍存在适用难题,成为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网络生态的隐患。

·“全面禁食”标本兼治 中国力斩“野味产业”黑色链条

倾我所有 尽我所能:中国石化战疫复工记

倾我所有 尽我所能:中国石化战疫复工记

中国石化在防疫阻击战中,从油气化工物资到口罩蔬菜生鲜,“倾我所有、尽我所能”;在经济保卫战中,履行责任,除湖北地区个别按要求延迟复工的企业外,集团直属企业复工率达100%。

·中国电子整合“冰火麒麟” 国产操作系统“重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