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股”申请免退市 谨防错杀出难题
11月20日晚间,因为触发面值退市而处于停牌状态的*ST华业已于11月19日向交易所递交了申请豁免退市的相关材料,这在A股市场尚属首例。11月11日,*ST华业以跌停价0.9元/股收盘,至此已连续19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按照风险警示板日涨跌幅5%计算,预计其股价在后续1个交易日将继续低于股票面值,*ST华业股票将因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股票面值,触及终止上市条件。*ST华业表示,申请豁免的主要理由还是目前应收账款被骗案还未结案,市场规则的初衷是希望清理资本市场不良的企业,*ST华业并不是不良的企业,只是受骗了,希望*ST华业不要被市场错杀;另外,一些潜在的战略投资人和债权人也都有来函支持公司不要被退市,*ST华业方面人士还说,“不过,我们也有考虑最坏的打算,这次申请豁免也算是‘放手一搏’,如果失败,也是给监管机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参考,也许未来有些有价值的上市公司会因此受益。”
上述案例似乎是上市企业中的首例:持续跌入“仙股”理应退市,却有多种理由要求豁免。当然,企业的愿望能否达成还要看有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条款。不过,这个案例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就是在处理上市公司濒临退市问题时,如何避免错杀。这家公司经营不善,企业出现亏损、影响投资者信心,市场追究责任已经由股价大跌、市值骤降“执行”了,但是,第三方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公司经营恶化、业绩雪上加霜显然是有影响的,该不该退市还真值得思考。
收购一家亏一家 动机为何待思量
成立于2001年的三维丝,2010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近10年,公司经营业绩越来越糟糕。今年前三季度,三维丝实现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同)为-7608.16万元,同比大降94%。此前的2016年、2018年,公司先后亏损1.13亿元、4.29亿元。上市以来,公司累计亏损3.42亿元。三维丝经营业绩如此不济与其激进收购直接相关。2014年、2015年,公司相继收购北京洛卡环保100%股权、厦门珀挺100%股权,交易金额合计超过10亿元。高溢价收购,两标的在承诺期前两年均兑现了业绩承诺,第三年开始大变脸。去年,因为计提商誉减值等,导致公司巨亏4.29亿元。收购一家公司亏损一家公司,只能说三维丝眼光太差。
收购一家亏一家,这好像不光是这家公司的弊病,而是多次出现在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中。有些上市公司好像忘了公司的主业是什么,忘了改善经营、降低成本的重要性,只想借助资本市场这个融资平台,编写“蛇吞象”的故事。其实,资本市场上个个是英雄,人人都会算小九九,天下哪有那么多凭空掉下来的馅饼?作为企业,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好主业,在力所能及或确有专长的范围内,适当合理的扩张。
“壳”价高贵玩不够 多次炒作为哪般
据上证报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频繁变更实控人的A股公司达到17家。新旧交替、腾笼换鸟,本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但不少案例中,入主方借杠杆之力,以产业整合为名,对上市公司进行“盘活”,而市场最终看到的却是违规运作、恶意掏空等荒谬剧情。在击鼓传花的鼓点声中,有人低卖高买赚得盆满钵满,有人重金入局又狼狈出局,亦有人触犯司法红线身败名裂。令人扼腕的是,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但凡是流转于各路资本玩家手中的“壳”,大多是旧瓶装新酒,并未旧貌换新颜。
本来,公司业绩太差,按规矩退市理所当然,也很简单。但是,由于上市公司这个壳内在价值太大,且来之不易,立马成了抢手货,不管企业烂成什么样,总有惊人的天价。不但如此,僵尸之壳还能被反复炒作,反复交易,每个阶段的参与人大概都能赚个盆满钵满。这显然是个不正常的现象,对实业发展、上市公司的主业发展十分不利。有报道称,证监会负责人此前表示,要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对于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不能久拖不决,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有业内人士预计,壳资源贬值是长期趋势,违法违规成本也会大幅加大,但愿能警醒至今深陷“壳市场”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