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时隔近两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进展如何?有何创新之处?下一步还将如何深入推进?对此,《经济参考报》记者对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周连华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一年多前,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落地山东,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进展备受关注。能否介绍一下进展和成效?
周连华: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全力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确定了“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新旧动能转换已经全面起势,并加速向前迈进,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落后动能加快淘汰。全省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关停化工生产企业1500多家,化工园区从近200家压减到85家,今年前三季度,高耗能行业投资持续减弱,下降20.9%。
二是传统动能加快提升。实施“万项技改”,加快推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6543个,钢铁、化工等产业重组迈出较大步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等项目顺利推进。
三是新动能加快成长。全省新动能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39%提高到2018年的48%,“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20.7%提高到2018年的25%左右。今年前三季度,“四新”产业投资占比达到43.1%,以新产业、新产品为代表的工业新动能指标发展壮大,生物药品制造、电子器件制造、智能消费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5%、8.4%和22.9%。
四是创新能力加快增强。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入推进,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营,布局建设20家“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916家,今年突破1万家;住鲁院士达到73人。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5%,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
五是改革开放加快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24条、拓展消费市场12条、“六稳”30条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陆续出台,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有效制度供给不断增加。自贸区和上合组织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市场多元化进展良好,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增长6.4%,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5.5%。
六是市场活力加快释放。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各级权属企业近60%实现混改,整合组建了山东港口集团、山东机场集团、山东文旅集团、山东颐养健康集团。“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市场活跃度进一步增强,今年前三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163.2万户,增长40.2%。
记者: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推进?
周连华: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坚定信心,统筹推进,奋力作为,加快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一是毫不动摇做大做强“十强”产业。大力推进“十强”产业集群式发展,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倍增计划,开展46个“雁阵型”产业集群和70个领军企业入库培育工作,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效益和特色品牌优势。把重大项目建设牢牢抓在手上,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四个一批”的要求,聚焦重点投资领域制定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工作方案,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建项目和技改项目进行调度跟踪,着力破解项目落地制约因素,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是毫不动摇增强释放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动力”。继续实施好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启动实施“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行动,组织实施150项大科学计划项目,安排200项目“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国企“倒计时”改革,通过资本证券化、引入战略投资者、入股民营企业等方式,3年内省属企业混改户数和资产占比均超过75%,资产证券化率达到70%,改出“国企资源+民企机制”的新优势、新活力。加快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开展“管委会+公司”和“亩产效益评价”等改革试点。高标准推进自贸区和上合示范区“两区”建设,做好“一带一路”沿线、日韩市场的开拓,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三是毫不动摇夯实“放管服”、干部人才、制度创新、交通运输“四大支撑”。坚持“放管服”一体推进,加大力度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四个最”的办事流程,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放大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国际院士港等新型高端平台作用,加快集聚新旧动能转换急需紧缺人才。全面实施通道建设工程,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明年年底,全省高铁通车里程将超过2100公里。
记者:从刚才您介绍的情况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落实到产业上,主要聚焦于“十强”产业,能否详细介绍下“十强”产业的有关情况?
周连华:归根到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目标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山东产业结构偏重,有两个70%的特征,就是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产业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提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围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规划建设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5大新兴产业,和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5大优势产业。这“十强”产业符合中央关于四个技术发展趋势的重大判断,符合山东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涉及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潜力产业总体布局,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
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以下几个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山东具有一定基础,产业规模居全国第3位,新一代网络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年均增长2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29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2750.5亿元,增长16.5%。海尔COSMOPlat平台是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示范平台,被国际三大标准组织IEEE、ISO、IEC批准牵头主导制定大规模定制国际标准。前段时间,工信部复函省政府,支持建设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医疗、家居、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战略资本,布局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量子通信等重大项目,打造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高端装备产业。山东是装备制造业大省,产业规模居全国第3位,其中,轨道交通、数控机床全国第一,海洋工程全国第二。下一步,我们将重点突破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等领域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集聚胶济和京沪铁路沿线的高端装备产业带。
医养健康产业。山东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双双超过1亿,60岁以上人口达2000多万,新生儿增速居全国前列,医养健康市场巨大。今年以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组建完成,康复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落户青岛加快筹建,这为山东医养健康产业加速崛起注入了强大动能。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创新发展医疗、养老、养生渗透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全面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
高端化工产业。我省是我国化工第一大省,产业规模连续26年位居全国首位,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1/4;炼油产能2.1亿吨,全球第三,其中地炼产能1.3亿吨,占全国地炼的70%。近两年,我们开展了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突出安全、环保、节能、质量“四个倒逼”,分四批认定化工园区85家,完成评级评价企业6094家,第一批退出企业1340家。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园区化、高端化、绿色化要求,布局建设芳烃、乙烯等一批重大项目,在环渤海南岸打造世界领先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精品旅游产业。山东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好客山东”品牌享誉海内外,2018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8.65亿人次,旅游消费总额突破1万亿元,增长13.7%,居全国第2位。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孔子故里、黄金海岸、平安泰山等品牌内涵,提供丰富多样、高端优质的旅游产品,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
记者:当前,在“六稳”加码发力的背景下,稳投资作为重要一环作用更加凸显。山东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推进阶段,投资空间和潜力巨大,在加快项目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且推出了“要素跟着项目走”等机制。能否介绍下有关做法?
周连华: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产业,关键在项目。当前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正处于新旧博弈的胶着期,项目落地建设也面临着要素保障趋紧等突出问题。为此,我们以“四个一批”为抓手,建立完善了服务项目落地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工程化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重大项目入库管理机制。每年筛选120个左右省重点项目,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落实用地指标,保障土地供应。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进一步集聚和创新各类支持政策,对优选项目予以优先支持,截至9月底,两批913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完成投资1602亿元,目前正在加快推出第三批优选项目。依托“10+4”专班这一领衔推进工作机制,筛选确定了108个由省级层面集中推进的“十强”产业重大支撑性项目,进一步强化对“十强”产业发展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
二是完善重大项目落地推进机制。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的重点项目落地保障机制,对需要省级层面审批和协调推进的重大项目,建立“集中办公、并联审批、省市联动、专班推进”的落地机制,以及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梳理、 一月一会商、一月一反馈、一月一通报“五个一”协调推进机制,着力解决制约项目落地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将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省重点项目以及儒商大会等重点签约项目全部纳入省重大项目督导服务平台统一管理,按月调度通报,加强跟踪服务,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三是强化资源要素省级统筹。为解决能耗、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研究制定了省级能耗土地指标保障办法,计划收储1000万吨能耗指标、500万吨煤炭消费替代指标,统筹10万亩土地指标,用于重点保障事关全省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项目建设需求,进一步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综合保障机制。同时,按照“减量替代是常态、等量替代是例外”的原则导向,研究支持各市“先立后破”具体措施,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记者: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优化营商环境这方面,山东做了哪些工作?
周连华:我们的理念是“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重点通过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着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企业群众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开展优化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10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基本实现新企业开办不超过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不超过5个工作日,新项目从立项到投资开工不超过45个工作日的“3545”改革目标。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减部门、减项目、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六个减”,推动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再压减一半、办事环节平均再压减一半、申请人提交材料平均再压减一半、审批办理时限比承诺时限平均再减少一半,年内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2个工作日以内,工程项目审批控制在100天以内。国务院大督查营商环境调查反馈的7项指标中,山东有5项指标(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房产交易登记、用电报装、用气报装)排名在全国前列。
二是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对诚信守法企业实行“非请勿扰”,除法律规定和国家要求的安全生产检查等,每年只进行一次随机性联合检查,不再安排其他检查。大力推行“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建成运行省级政务服务中心,挂牌运行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局,建立帮办代办、“吐槽找茬”、窗口无权否决“三大机制”,提供精细化、个性化、能够解决问题的服务。
三是全面落实“五个一视同仁”要求。在落实政策、提供保障、完善服务等方面,做到内资外资一视同仁,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外来本土一视同仁,大小企业一视同仁,新老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2018年共为企业减税降费884亿元,今年全省减税降费1380亿元,让我们的企业轻装上阵,更大发挥新旧动能转换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