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国资国企集聚养老产业“力上加力”
2019-09-16 作者: 记者 何欣荣 胡洁菲/上海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走进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茅台路上的万宏颐养敬老院,里面歌声、笑声不断,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据悉,万宏颐养敬老院的“前身”是长宁区属企业万宏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托儿所。随着国企转型、教育体制改革,过去的教员“变身”为养老工作人员,托儿所则“转型”为敬老院。与此同时,万宏集团近年还与上海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设“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分教学点”,着力培养养老行业人才。

  万宏集团只是一个缩影。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养老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资国企进入养老产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以市场化、专业化的手段打造可供复制的示范化样本,带动产业健康发展。

9月6日至8日举行的杭州市第七届老年生活博览会吸引了众多老年人。记者 韩传号 摄

  “未备先老” 养老产业面临新时期新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近2.5亿,首次超过0至15岁的人口数量。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有1.6亿,占总人口的11.9%。

  一般认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达到10%,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秦净日前表示,预计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达530余万,老龄化程度达到36%。

  然而,在巨大的养老需求面前,我国却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一方面是养老的“家底”不够厚实;另一方面,正如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指出的,我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可谓“未备先老”。

  专家指出,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尚属“劳动密集型”。与此同时,养老产业服务较为单一、区域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也长期存在。

  “郊区的养老院没人愿意去,市区离家近的养老院住不下”成为当下不少城市的现状。多位受访人士均认为,目前中国的养老产业处于结构性失衡的状态。部分高端养老院呈现供给过剩、空置率过高的现象,但能够提供高性价比服务的中端养老机构“一床难求”。

  与此同时,吴玉韶指出,当下我国的养老需求已经从“生活必需型”向“享受型、参与型、发展型”转变,但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老人本身,还是社会其他群体,对养老的认识都不够。一提到养老,大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卧病在床、需要人照看,但实际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除了有身体健康方面的养老需求,更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

  “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如今,米兰·昆德拉这句话已经成为养老产业引用频率最高的“金句”之一。如何基于新时期的新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避免热播剧《老有所依》中一些老人空虚、无助的状态,是当下养老产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成都一家养老公寓,医护人员在与老人聊天。张可凡 摄

  国资入场 引导带动养老产业回归理性

  如潮的“银发经济”催生了大批入场者,近年来,包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甚至外资等都纷纷涌入养老产业。

  记者调查发现,民营资本、外资进军养老产业多聚焦高端养老领域。如复星集团和美国峰堡集团于2012年合资成立“星堡”,不仅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而且特聘高级营养师与厨师。

  但由于养老产业兼具周期长、回报慢、利润低和产业链长等特点,社会资本一拥而上,往往会因无法快速盈利而难以为继,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一些不理性现象。

  一位养老基金投资人士与记者分享他的观察:“2018年上半年正值‘风口’,北京一个小型民营养老机构招‘一把手’的市场价起薪即月薪3万元,等到当年下半年很快回落到月薪1万多元。”

  近年来,包括国投集团、华润集团、首钢集团、上海实业集团、绿地集团、光明集团等央企和地方国企相继入局养老产业。

  如绿地集团专门成立全资子公司绿地康养产业集团。在绿地康养总经理吴静看来,绿地可以依托品牌优势和在地产行业的积累,为用户提供更加差异化的产品。据悉,绿地康养开创了“动康养”和“静颐养”两大产品主线,分别以康养酒店和绿地国际康养城为载体,旨在满足“医、养、游、娱、学”等多方面的需求。

  包括光大集团在内的多家企业则与地方政府成立投资基金,以多类型的金融方式扩充资金实力,投向养老产业。

  “国资国企发力健康养老产业,既是责任使然,也是优势所在,还是发展之需。”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指出,随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正不断加快功能转型和布局优化,进入养老产业既有利于发挥国有资本在该领域的引导带动作用,也可以分享行业大发展的蛋糕。

在河北一家康养中心,医护人员协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记者 朱旭东 摄

  “定海神针” 让养老服务“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

  新时期,国资国企进军养老产业能有哪些新方向、新作为?业内人士认为,国资国企可以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品牌优势、物业资源优势,在改善养老产业结构性失衡、探索市场化经营之路等方面下功夫。

  ——聚焦结构性失衡 引领高质量发展

  上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原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指出,我国的养老产业,不仅要“有”更要“优”,国资国企应当以“优”为聚焦,致力于为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性价比的养老服务。

  “目前部分地方的高端养老社区已呈‘溢出’状态,但中心城区的中端养老服务处于稀缺状态。”殷志刚指出,以上海为例,从总量上看上海的养老床位基本能够满足老龄人口的入住需求,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能够提供多层次服务”的养老机构数量仍不足,需要加强。

  万宏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祝华认为,所谓养老事业,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对“人”的关注上去。具体到国企办养老,则更应该“做实事”,而不应一味“贪大求华丽”。记者了解到,目前万宏集团旗下共有12家敬老院,床位数量近1300张,数量不多,但入住的老人们对敬老院的评价普遍为“温馨、欢乐”,敬老院整体以“小而美”为特色。

  ——探索“市场化”运作之路

  养老服务行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国企办养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备受各方关注。近年来国资国企还积极通过成立产业基金和发行债券等金融方式,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之路。

  今年初,华侨控股集团与蓝城房产建设管理集团设立“颐养产业投资基金”,在养老地产、颐养社区、乡村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业内人士指出,此类探索不仅有助于国资国企完成功能转型和布局优化,也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

  此外,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行“嵌入式养老”。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养老产业发展,国企探索提供“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将有助于打造“轻量化”产品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养老产业经营状况。

  ——推动区域融合 建立标准化示范样本

  当下,“异地养老”成为长三角区域内新的趋势。不少上海老人选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苏浙皖乡村为养老地。

  据南京金陵饭店副总经理华艳介绍,目前金陵饭店在盱眙天泉湖打造的养老、旅居产业,吸引了大量周边区域的客户。

  日前,由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倡议发起的“长三角国资养老产业发展联盟”揭牌成立。启动仪式上,多位联盟成员单位均表示,国资国企在促进长三角区域人文融合、打通多地养老资源不均衡等方面,大有可为。业内人士指出,“长三角可以探索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本区域的标准化、高品质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未来推向全国。”

  殷志刚指出,老龄化社会给我国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不仅是消费升级背景下服务供给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转型期所必须解决的社会治理问题。“如果国资国企能够在其中发挥应有优势,为老百姓提供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的优质服务,将极大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社会信誉,在老百姓群体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宁波隐形冠军企业成长启示录

宁波隐形冠军企业成长启示录

通过挑战世界的雄心、坚持不懈的韧性和全球资源配置的眼光,宁波隐形冠军企业走出了获得前沿尖端技术、占据行业顶端的战略路径,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

·新兴科技加快重塑机器人产业

国资国企集聚养老产业“力上加力”

国资国企集聚养老产业“力上加力”

“国资国企发力健康养老产业,既是责任使然,也是优势所在,还是发展之需。”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指出。

·打造阳光南航建设世界一流航空运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