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减税新政使企业轻装上阵
2018-03-06 作者: 杨志勇 来源: 经济参考报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改革完善增值税,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大幅扩展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大幅提高企业新购入仪器设备税前扣除上限。实施企业境外所得综合抵免政策。扩大物流企业仓储用地税收优惠范围。继续实施企业重组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到期优惠政策。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方位的减税政策,将大幅度减轻企业税负,使企业轻装上阵。

  增值税是中国第一大税种。2017年,仅国内增值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之比就近40%。增值税减税对企业来说是最实在的减税措施。增值税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意味着17%、11%和6%的税率将缩减为两档。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税负,意味着相应的17%和11%两档税率都将进一步下调。这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国情需要。增值税是价外税,无论会计上如何处理,都不能排除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负担的事实。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减税是最有效的措施。降低税率是直接有效且没有争议的减税措施。三档并两档将为增值税立法创造更充分的条件。二是中国位于增值税税负相对较轻的亚太地区,降低增值税税率可以有效提高中国税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可以让境外消费更多地回流,从而促进境内消费。三是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国际上正在兴起的减税浪潮。全球化的世界并不欢迎无序的贸易保护主义,而需要更有序的制度安排。各国适当的减税措施是制度完善的需要,将宏观税负设置在合理的水平上,是一国税收制度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减税不是以邻为壑,而是让公共服务成本尽可能合理化,通过良好的公共服务构筑一国的竞争力。

  从税制改革的大方向来看,适合中国国情的增值税基本税率和低税率应该设置在10%和5%左右。考虑到增值税收入在中国税收收入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可以选择“分步走”,如五年内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步可以将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从17%下调到14%左右,而11%一档的税率可以尽快向6%的税率靠拢。这里需要处理好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减税肯定会带来短期财政压力。2018年财政赤字率设定为2.6%,这考虑了财政收入形势,但同时也为减税的财政压力留出了一定政策空间。至少0.4%的财政赤字率空间可以为减税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增值税减税不仅仅针对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的提高,也可以让更多的纳税人受益。

  企业所得税减税企业感受最明显。减税包括税率、成本费用扣除标准、税收抵免优惠等。2018年,大幅扩展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将让更多的企业适用低税率,享受到更轻的税负。大幅提高企业新购入仪器设备税前扣除上限,将有利于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更能满足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需要。实施企业境外所得综合抵免政策,将让“走出去”企业的税负更加合理,从而鼓励企业更好地利用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

  2018年的减税将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物流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物流企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大型仓库。2017年开始实施物流企业仓储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这可以大大减轻物流企业的税负。但是,税收优惠适用的范围对专业物流企业以及仓储条件的限定较为严格,不利于物流企业的充分发展。2018年扩大物流企业仓储用地税收优惠范围,有望让好的优惠政策得到更有效的实施,从而发挥更大的政策效力。2018年继续实施企业重组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到期优惠政策。无疑这将进一步鼓励企业重组,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从而释放更多的市场活力。2018年,随着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确立,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的合理提高,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附加扣除的增加,企业用人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有利于中国企业吸引国际高端人才。

  2018年减税举措实实在在。预计8000多亿元的减税将为实体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创造良机。接下来,就是企业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人工智能产业将寻求三方面突破

人工智能产业将寻求三方面突破

国外人工智能巨头动作不断,在基础技术、应用领域方面都有诸多突破,可以总结为三点:基础研究能力强、跨界创新密集、人才红利持续发挥。

·土地流转总体趋势向好 局地成本上升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