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调节好到管住 货币供给总闸门操作变奏
2017-12-22 作者: 记者 金嘉捷 张玉 陈婷婷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

  稳健中性是近年来货币政策不变的基调。专家称,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比,今年对货币政策的表述有两大变化。

  一是,从去年的“调节好”货币闸门变成今年的“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管住’的口气更为坚决,也与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方向定调一致——首先要控制住宏观杠杆率,也就是债务与名义GDP的比值。”兴业研究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记者表示,在控制杠杆率的同时,也要保证经济一定的融资水平,所以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也意味着要多增加直接融资。

  二是,去年提及的“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今年会议并未提及,而是强调在管住货币总供给的同时,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认为,这说明货币政策更加关注总量调控,以及整体政策的稳健性。在实际操作层面,未来货币政策仍会相机抉择,采用预调、微调等灵活方式。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说,总体来看“稳健”成为近年来货币政策不变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中央为稳增长营造稳定货币金融环境的决心。而货币政策具体的落实方式方法体现在“中性”二字上。中性服务于稳健目标,中性意味着为了稳健货币金融环境,政策可能更加灵活地运用多重工具平抑市场波动,化解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流动性风险,以保持宏观流动性总体适度和利率水平相对稳定。

  陈冀预计,为了避免市场对于货币政策产生放松或收紧的方向性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定向调整准备金率可能会替代全面调整准备金率,成为一段时期内主要调控方式。此外,用作预调和微调的逆回购、结构性工具,也会是常态的“量价”调控工具,以服务于“中性”调控。

  未来打好防范化解

  重大风险攻坚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一系列严监管政策下,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明显成效,但今后一段时期,防控金融风险的压力仍然较大,今后要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

  董希淼表示,“三个良性循环”,既抓住了防控金融风险的“牛鼻子”,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做好今后的防控金融风险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他表示,金融业要采取更多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做好房地产调控同时注意满足居民合理的购房和租房需求,要继续采取措施减少资金空转,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进一步归位。

  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通常金融风险的发生,与金融机构杠杆偏高有关,需要进一步防范影子银行、同业业务、表外业务的风险。

  他认为,当前金融去杠杆和挤泡沫已取得一定成效,资产泡沫已得到有效抑制。股市、债市资产价格并未处于高位,房价上涨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杠杆有所回落,但是仍处于偏高状态,金融去杠杆仍需稳步推进。

  谈及防风险办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表示,要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建立有效的宏观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框架,短期内需要央行高度关注市场的流动性,部分风险需要通过释放和重新认知来消除,提高微观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包括资本金、风险准备和专业能力,优化风险的分担机制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白色污染”治理业内人士提出新思路

“白色污染”治理业内人士提出新思路

我国地膜覆盖面积约3亿亩,每年使用量超过120万吨,均居世界第一。然而,地膜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造船大国“大而不强”亟待转型破局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