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呼唤更多“有温度的经济学”
2017-11-02 作者: 庞溟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作者:厉以宁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改革不是一次到位,改革没有终点,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以后不改革,而是还要不停地改革”。为此,厉以宁教授将自己多年来关于改革的重要看法和观点重新梳理了一遍,回首60多年来改革走过的路,盘点制度和理论上取得的创新和发展,剖析当前面临的改革难题,力图指出中国经济下一程的新动力。

  厉教授认为,从1979 年起,中国进入了“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双重转型阶段,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两种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是没有前例的”,当中积累的经验包括:要以体制转型带动发展转型;解放思想,清除计划经济理论的影响;把产权问题放在改革的首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核心是鼓励自主创新;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提高城镇化率继续助推实现双重转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缓解就业压力,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和民间资本的潜力。

  从表面上看,厉教授这些娓娓道来的大白话和大实话似乎无甚高论。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之所以觉得稀松平常,恰恰是因为这些主张是在过去数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得以提出、补充、修订,并最终深化与上升为理论。可以说,厉教授这本《大变局与新动力》的前半部分,揭示的恰恰是从尝试到常识、从具体进入抽象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共同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所重申与强调的关键与重点,则是从常识到重拾、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也就是面对新问题、寻找新动力、构建新理论的过程。

  目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增速放慢乃至遇到下行压力的“新常态”。厉教授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发展方式的不足之处就会相继反映出来,这就是红利丧失的主要原因”。但所有红利都依赖于我们“从无到有”或“推陈出新”的创造。在国企改革、城镇化改革、财税改革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者四大领域的改革之外,厉教授提出,我们应当用新体制、新机制的制度环境,用群众和企业的活力,用创意、创新、创业和竞争,去努力保护和促成新红利的涌现,包括新人口红利、新科技红利等在内的新资源红利,以及包括社会和谐红利在内的新改革红利。只要不停地有新红利涌现,就不必担心经济停滞和社会衰退,而且“各种红利一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作为改革的成果,可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都没有终点,也不可能有终点”。实践要求研究者不断学习、成长、提高,也要求理论不断修正、丰富与完善。在“市场的道德与效率”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厉教授更为深入的探索与反思。

  厉教授指出,在传统的经济学思想与方法的指引下,“效率标准是经济学的标准,效率判断也是经济学中的判断,而道德标准和道德判断都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研究任务”“通常只着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厉教授进一步阐述,要想提高效率,发挥潜力,就要正视、尊重和倚重效率的道德基础,“一要靠对人的自主性的尊重,以便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发挥,二要靠人际关系的协调,靠人同团体、组织、社会的适应”。

  厉教授认为,改革的“拦路虎”包括利益集团的干扰、制度惯性的存在、完善与独立的市场主体的缺乏,要深化改革还必须重视信用体系的建立和道德力量的调节。事实上,厉教授的这一主张可以进一步引申开去,那就是:个人、社会与政府都要讲求信用,都要受完善的道德力量的调节。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大变局下实现厉教授所指出的他律和自律并重、法律与道德的并重、经济与文化并重,锻造厉教授所期盼的动力、信念、精神,造就厉教授所重视的“有道德、有信念、有信仰的个体”,最终获得厉教授所强调的“新改革红利”尤其是“社会和谐红利”。

  市场经济并不必然伴随着钱权交易、寻租和腐败等丑恶,也不必然带来理想、完美、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但市场经济无疑比平均主义更利于效率和发展,又比单靠权力来分配资源和收入的方式更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价格改革或企业改革为主线、“激进”或“渐进”、“市场”或“股份”、宏观体制或微观基础等等之间的分野,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泾渭分明。恰恰相反,任何一位有社会情怀、有公义良知的学者,都应当保持自己对真实世界与重大学术问题的敏锐体察和解释力,都应当相信市场的分工、竞争与合作的巨大力量,都应当牢记每个个体都绝不是无足轻重的数字,都应当避免只看效率、只谈产出的庸俗的形而下,都应当警惕与抵制某些从“管治一切”变为“管制一切”的部门本位思维。

  萨缪尔森曾经说过,要让经济学“带有一颗温暖的心”。我们期盼更多像厉教授在本书中所着手构建的“有温度的经济学”。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与情怀,这种对中国经济实践具有超强解释力和科学指导力的概念、规律、范式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框架,这种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经济改革之间的良性互动,才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学界真正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所在。

经济学博士)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大数据提升中国人工智能“比较优势”

大数据提升中国人工智能“比较优势”

我国应加快培育对外核心竞争力,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对国外实现“换道超车”。

·“双十一”大考将至 各式新零售短兵相接

起底“坑老型”诈骗“三板斧”

起底“坑老型”诈骗“三板斧”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居高难下,保健、理财、婚恋等处处有“坑”。

·出境游保证金藏“跑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