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
2017-05-17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粉笔头,大剪刀。打版剪裁,接合整烫。中越边境小镇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档口”里,一件京族服饰雏形逐渐在手艺人熟练的手法中显露出来。

  50岁的樊文英在东兴市可谓家喻户晓。在成衣是主流的今天,樊文英作为一个汉族女人,却坚持纯手工制作,传承着险些在中国境内消失的京族服饰制作技艺。

  京族是广西12个世居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唯一滨海而居、以海洋捕捞为主的少数民族。东兴市江平镇所辖的巫头、澫尾、山心三岛俗称“京族三岛”,是人口仅2万多的京族的聚居地。樊文英是目前唯一一位全面掌握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人。

  樊文英是丈夫眼中的“痴情人”,30年的坎坷经历也没割断她和京族服饰的缘分。

 
 樊文英和妹妹制作京族服饰

  “奶奶是京族后人,从缫丝织布到浸染剪裁,她对京族服饰制作技艺掌握得原汁原味。”樊文英说,她小时候就喜欢跟在奶奶身后,但老人去世的早,“我什么都没学到”。

  1987年,21岁的樊文英走出江平镇,跟随越南华侨高红杰学习制作京族服饰。“师傅是京族人,当年在越南都很有名气,他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我。”樊文英说,学成后她在江平镇开办了人生中第一个“档口”。

  物资匮乏的年代,樊文英凭着一手京族服饰制作技艺,做的衣服每一季都能在小镇上流行。“手艺出了名,一河之隔的越南芒街市不少人也慕名前来。”樊文英说。

  凭着手艺收了徒弟,开了更多“档口”。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档口”,进了商城。

  提起那段时间,这位“痴情人”直摇头。“纯粹做衣服穿的年代,手艺人比其他职业好活。可几年后,衣服款式渐渐多了,没什么人穿京族服装了,再来档口做衣服的人也少了。”樊文英说,靠这个手艺维持生活都难,她教的几个徒弟全都改了行。

  2001年,生活所迫的樊文英关了“档口”改做时装边贸生意。“去广东批发服装,第二天一早带到越南那边售卖赚取差价,中午再回来。”樊文英说,“一件衣服至少赚一块钱,我一天能卖1000多件衣服。”

  高额的利润并没有让樊文英就此放弃京族服饰制作。白天做完边贸生意,晚上回来就摆弄粉笔头和剪刀,京族服装制作成了她的“副业”。

  “就这么荒了手艺太可惜了。”那段时间,樊文英总在深夜帮老客户定制京族服饰。也是从2001年起,她开始对传统京族服饰进行改良,成为中越边境京族服饰改良第一人。

  “过去的京族衣服多是白色、米色等素色,一般都是到膝盖以上的短款,很原始。”樊文英在传统京族服饰的基础上,创新制作立领渡边男中衫、彩绣立领女长裙,以及男头饰、女礼帽等礼服套装。

  京族服饰定制当“副业”做了近十年,樊文英的边贸生意开始迅速下滑。2008至2009年,樊文英被越南的生意伙伴骗走了货款近20万元,割断了她对边贸生意的留念。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开始安心在家制作和改良京族服饰。

  2010年,京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樊文英被确立为传承人。那之后,中越边境掀起民族风,好多人又开始找樊文英定制京族服饰,加上改良后的京族服饰款式新、颜色靓,推出后立刻受到市场的欢迎。

  虽然现在上规模的制衣厂都已经使用高速缝纫机,但樊文英依旧保存着20多年前的脚踏式缝纫机。“京族服饰看似简单,但是衣服领边、袖口、腰等部位的弧度都特别讲究,高速缝纫机不容易做好这些细节。”

  改良后的京族女服形制与旗袍很相似,立领且作修身裁剪,不同在于京族女服前后片的开叉高至女子腰部。穿着时,在下身配一条白色的长裤,能显出女子的婀娜身姿。“我有个南宁的客户,每年都要来定制五六套。”樊文英说。

  依托渔业和发达的边境贸易,京族成为我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仅2万多的京族拥有着我国2项国家级和5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以哈节民俗、独弦琴艺术、字喃语言、京族服饰为代表的京族文化遗产却濒临失传。

  “说实话,如今靠这份职业维持生活还算勉强,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我的两个妹妹也是从小跟着我才学出来的。”樊文英面露忧色,她说:“我们这一代,很多人会做衣服,但会做京族服装估计只有我们三姐妹。”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南方基金

辽宁“事转企”激活国资超千亿元

辽宁“事转企”激活国资超千亿元

改革让企业集团与行业主管部门断绝“脐带关系”,在市场中锻炼经营能力,谋求业务转型,给“沉睡”的超千亿元国有资产带来激活效应。

·药品零加成政策落地“有喜有忧”

“到付”快递成诈骗新渠道

“到付”快递成诈骗新渠道

互联网时代,网上购物受到消费者青睐,可层出不穷的诈骗“陷阱”却随之而来。

·“免费促销”背后几多“空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