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让青山绿水留住乡愁
2017-02-27 作者: 记者 赵珮然/昆明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一座座建筑古朴的民居错落有致,与郁郁葱葱的苍山、碧波荡漾的洱海相映成趣,融为一体,留住了云南大理各族群众最美的乡愁。

  2月初,记者来到与洱海相依,与苍山相望的大理市古生村。村内,青石板路干净整洁,两旁的白族民居前伸重檐,白墙青瓦,“三滴水”造型的大门前挂着过年刚换上的春联和门神,墙沿屋角的彩绘图案下是翠竹、鸟兽等水墨画,白墙正中有“琴鹤家声”“清白传家”等黑色题字。

  村民李德昌见到记者后便邀请进家里坐坐。李德昌家是白族人家典型的“三坊一照壁”院落,房子雕梁画栋,院内草木生机勃勃,来走亲访友的客人正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李德昌家里的人很快给记者端上了一杯清香四溢的自制烤茶。

  来作客的75岁老党员杨练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村里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雨天泥泞不堪,晴天灰土乱飞,路边垃圾、牛粪随意堆放,现在修了路安了灯,垃圾也由村里集中处理,每天晚饭后他会邀约村里的老人沿着平整的青石板路一起到洱海边散步。

  “我以前在广东打工,现在又回到大理做活,还是舍不得苍山洱海,舍不得家。”老人的儿子杨利红说,过年回家发现村容村貌一年比一年好,家家户户都接入了统一的污水管网,不再乱排污水污染洱海。洱海水质要是不好了,村里老小都会犯愁。

  李德昌家不远处就是洱海,海鸥等水鸟在洱海边的湿地周围戏水、觅食,不时翩翩飞到驻足拍照的游人身旁抢镜。

  古生村支书何桥坤介绍,依托云南省财政厅“美丽乡村”项目支持,村里花大力气修路,按民族特色修缮房屋,改善村容村貌和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就是为了青山绿水常在,留住百姓乡愁。

  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还有苍山脚下的周城村。周城是民俗服饰、民居和民俗活动保存较好的白族村落。周城北侧的朝珠新村是“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白族大妈杨卫和告诉记者,随着人居环境提升,村里发展起了民俗旅游,村民开了18家客栈,20多家白族风味餐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村工作。

  在周城的另一端,璞真扎染坊里游人不断,来自上海的孙女士一家在白族阿婆手把手地指导下体验制作扎染布的全过程。扎染是白族传统染布工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理白族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树坤说,板蓝根染成的扎染布蓝白相间,他要将扎染技艺传承下去,将大理的蓝天白云染在布上,留住乡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住房市场:最严调控下投机心态趋冷

住房市场:最严调控下投机心态趋冷

楼市火爆并不是自住需求旺盛带来的市场表现,而是多方刺激下形成的非理性现象,其中不乏投机行为。

·城市二次供水遭遇“最后一公里”难题